一、部分帶“山”字的地理位置詞
1.山東 戰國、秦、漢時,指華山(也稱崤山)以東的廣大地區,非今之山東省,因我國的行省制度到元朝才有。如:“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賈誼《過秦論》)
2.山西 指華山(也稱崤山)以西的地區,非今之山西省,明代山西才成為政區名。如:“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滅亡。”(蘇轍《六國論》)
3.山左、山右、山前、山后 分別指太行山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中國古代地圖坐北朝南,正好與現在的地圖相反,標示方位為上南下北,左東右西。因山西省的地理位置在地圖上于太行山的右方,故也將山西稱為山右。如:“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今安徽),江北則推山右?!保ㄖx肇淛《五雜俎》)
4.山陽、山陰 山的南面為陽,北面為陰。如:“泰山之陽為魯,其陰則齊。”(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二、部分帶“河”字的地理位置詞
1.河北、河南 分別指黃河以北、以南的廣大地區,不是現在的河北省、河南省。如:“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2.河東、河西 泛指黃河以東、以西的區域。唐代以后,河東泛指山西。如:“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顧炎武《日知錄》)春秋戰國時,河西泛指今山西、陜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約在陜西省的韓城、合陽、大荔一帶。漢、唐時多指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的地區。
3.河內、河外 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以北為河內,黃河以南為河外。如:“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寡人之于國也》)
4.河陽、河陰 在晉代,黃河北岸之地叫河陽,南岸之地叫河陰,皆泛指。如:“君居淄右,妾家河陽?!保ń汀秳e賦》)“與鼓子田于河陰,使夙沙厘相之?!保ā秶Z·晉語》)
三、部分帶“江”字的地理位置詞
1.江東(江左) 長江在蕪湖、南京間為西南東北流向,故稱自此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為江東。古人在地理位置上以東為左、西為右,故江東又稱江左。如:“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
2.江表 古指長江以南地區。如:“江表英豪,咸歸附之。”(《赤壁之戰》)
四、部分帶“?!弊值牡乩砦恢迷~
1.南海 不同于現四海之一的南海。如:“吾欲之南海?!?(彭端淑《為學》)“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隆中對》)前者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后者泛指南方近海的地方。
2.北海 非現在之“北?!?。如:“乃徙北海無人處,使牧羝,牧羝乃得歸?!保ā稘h書·蘇武傳》)“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文天祥《指南錄后序》)前者指當時匈奴所在地的北境,即現在的貝加爾湖;后者指長江口以北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