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亮相】
俗話說“十里不同俗”,你的家鄉或周邊有哪些獨特的民風民俗?從中你又獲得了怎樣的情趣?請以“民風民俗,生活情趣”為話題,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感情真摯,行文流暢;不少于600字。
【寫作指引】
完成這篇作文,同學們首先要根據自己對習俗的熟悉程度,明確自己準備寫怎樣的民風民俗,然后馳騁想象,調動記憶儲存,寫出真摯的體驗和感悟,尤其重點是“趣”在何處。
沿此思路,你可講述一個民俗故事,揭示其中蘊涵的獨特韻味;可勾畫某個充滿詩情的意境,再現民俗的內涵;可從某一視角切入,闡述與民俗有關的看法。關鍵在于重點突出民俗特點,切忌堆砌材料,記流水賬,或泛泛而談,蜻蜓點水。
【佳作欣賞一】
大栗港里的“胡吶喊”
□劉心雨
我的姨夫是大栗港人,暑假里,我隨小姨一起去了那里。正巧,我們碰上了會打“胡吶喊”的盛玉塘、熊建仁兩位爺爺。
盛爺爺今年76歲,個子不高,腰稍有點彎。熊爺爺一雙眼睛銳利有神。他懷里依偎著一個四歲的小男孩。熊奶奶去堂屋打擂茶去了,熊爺爺把我們引進臥室。臥室里并排擺放著兩張老式木床,床上張著白縐布的蚊帳。房里已經擺了七八條竹椅長凳。盛爺爺坐在中間,熊爺爺堅持坐在了門檻邊,幾個婆婆、老倌小聲說著話,小孩子也乖巧地站在一旁。盛爺爺開始“打胡吶喊”了。他一開口,立馬把我的心拿住了!那聲音高亢激越,而且越攀越高,令人想起“畏途巉巖不可攀”的詩句,唱至最高音時,似乎我們也被他們的聲音托著,在崇山峻嶺間飛翔……一曲終了,我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唱完后,盛爺爺搖了搖頭,說:“老了,嗓子不行了。”“小姨,歌詞我一句也聽不懂,能翻譯一下嗎?”小姨用手指輕輕點了點我的腦瓜說:“小鬼頭,聽好啦!”她用普通話把歌詞“翻譯”了一遍,這次我總算明白了,歌詞的大意是:“六月間太陽似火燒,望見情郎哥在田中把草蓐。情哥呀,你盞勁扯來盞勁蓐,姐繡一朵烏云為你遮日頭。”“小姨,熊叔叔追你時唱過這樣的歌嗎?”我問,小姨羞紅了臉,說:“丫頭片子,不害臊!……你以為誰都可以打‘胡吶喊’呀?”
聽熊爺爺說,打“胡吶喊”相傳為秦始皇女兒所創,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一代又一代流傳至今。上個世紀50年代,“胡吶喊”幾乎人人都會打(他們不叫唱,就叫打),當地的“胡吶喊”藝人王訓元爺爺,1956年參加全省民間藝術匯演,還獲得金獎呢!“我那個老婆子,還不是相上了我‘胡吶喊’打得好?”熊爺爺看著給我們端擂茶的熊奶奶,打趣說。熊奶奶笑著罵了一句:“死老倌子,不正經!”大家都哈哈大笑!
“我現在教孫子打‘胡吶喊’。”他懷里的小男孩倒也不認生,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看著大家,“乖,來幾句。”小男孩說:“爺爺你也要唱。”“要得要得!”一老一少打起了“胡吶喊”,稚嫩的童音和著高亢的調子,聽來另有一種趣味!也難為這孩子了,才四歲,竟然記全了整支調子!我們噼噼啪啪鼓起掌來!
聽完“胡吶喊”,擂茶也喝得快撐破肚皮了!我們告別盛爺爺、熊爺爺時,熊爺爺的小孫子問我:“姐姐,你還會來玩嗎?”“來!來!姐姐還要跟你學打‘胡吶喊’呢!”“太好啦!太好啦!”看著他那歡呼雀躍的樣兒,小姨笑了,我也笑了!
特別點擊
“胡吶喊”,這是大栗港鎮獨有的一門民間藝術。作者以孩子特有的眼光,描述了自己聽老藝人打“胡吶喊”的感受,層次清晰,語言老道,可以看出作者有較好的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文中提到熊爺爺的小孫子學打“胡吶喊”,我們不是都會為這門藝術后繼有人而歡欣嗎?
【佳作欣賞二】
桃花味兒的婚禮
□王鶯燏
都說桃花江是美人窩,確實如此。而女大當嫁的姑娘們,都穿上了她們美麗的婚紗,在這充滿桃花香味兒的土地上,接受著自己一生一次的喜禮。
一大早我便跟隨著新郎(我表哥)的車隊來到了新房中,整個房間里里外外讓大紅“喜”字貼了個遍。一些男方家的親戚在不大的臥室內瞧來瞧去,似乎也來沾點這喜氣,好不熱鬧。
“來咯,來咯,桂圓煮雞蛋來咯!”隨著姑姑的一聲吆喝,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了廚房,往里一看,不論是自家親戚還是隔壁熱心鄰居都在廚房內忙得團團轉,甜水混著桂圓與雞蛋,一碗下肚便是答謝她們的最好方式。
早點吃完,新郎便要去接親了,當地有男女方頭一天不見面的習慣。新郎捧著一束嬌艷的玫瑰花進了酒店電梯,幾個混在人群中的小毛孩兒一溜煙地也沖進去,爭著嚷嚷:“我也要看新娘子!”狹小的電梯里人聲鼎沸,顯然都是沖著這個未謀面的新娘子來的。
走出電梯,新郎故意正了正衣領,朝房門走去。“咚咚咚!”新郎小心翼翼地敲著門,生怕把新娘子給嚇跑了。很快門開出一條縫,卻見是伴娘,尖著嗓子:“哎呀!想進來啊?”
新郎一邊將脖子往房間里探,一邊回答:“對啊對啊,快讓我瞧瞧新娘!”可門卻“砰”的一聲被關上了,只聽見幾個女聲逗樂著說:“想娶新娘?得給過橋費啊!”新郎后面的人群大笑著,新郎也紅了臉,趕忙向紅包里塞了幾張百元鈔票。旁邊的朋友急了:“那可不行!得給一角!每人一角!不然待會兒反悔怎么辦!”新郎也笑著點點頭,小心地放了幾張一角從門縫里遞了進去。果然門又開了一條縫,這次新郎可沒那么傻,用力推著門,眾人也出把力將門給撐開了!過了一會兒,便聽見伴娘們佯怒的聲音:“新郎官果(這么)小氣?新娘子可要好好管教喲!”隨即又伴隨著眾人將新郎推向了新娘身旁。
一對新人緊靠著卻又顯得幾分羞澀,臉上卻是止不住的笑意,突然不知是誰從人群中發出一聲號召:“新郎新娘親一個!”就連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三歲小娃兒,也一邊吃著瓜子一邊稚嫩地說:“親一個!親一個!”最終,新郎在眾人的見證下,吻了美麗的新娘。
不一會兒便到了吃中飯的時間,客人們一個個從隨禮桌旁走來,這個時候誰都不在乎隨禮的多少,只望沾著這份喜慶,祝福著這對新人。桃花開得嬌媚,粉中帶嫩,落在美麗的新娘白紗裙上,就像被流光點綴了般恰到好處,不過于艷麗,卻也端莊淡雅。
按照風俗,新郎的父母從婚禮這日起正式成為家公家婆。幾個與他們同齡的朋友早給家公“化好了妝”:拿著墨汁趁著不注意,往東家臉上這么一抹,那兒一涂,罩上一件怪里怪氣的大紅唐衫,脖子上掛塊牌子,背上插一根一百來斤的濕木做的叉火棍,叉得那個家公汗流浹背,滿臉通紅,受了氣也還得笑。家公燒火是假,來喝酒的親戚朋友合著法子整家公倒是真的了。哈哈,我聽說這種喜事是三天無大小的,也就是說不管是平輩或晚輩,只要你討媳婦,都可以作死地整你,你還不能發氣,唉,家公可不是這么好當的呀。在婚禮這天,所有的規矩人們都不會在意,因為大家圖的就是這份輕松與喜慶。
一場土色土香的桃江風味兒婚禮就這樣結束,新娘就在這一刻成為人妻,新郎就在這一刻成為人夫,在充滿著桃花味兒的芬芳里,在所有親朋好友的見證下,他們必將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特別點擊
世界上的婚禮有千千萬萬種,但最終都只是希望由衷地祝福這么一對相愛的人。桃花江這片土地,見證了太多太多的婚禮,有歡樂也有淚水,文中所描寫的新郎與新娘無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溫馨的桂圓煮雞蛋,有趣的巧奪新娘,無厘頭的玩弄親家公,一場獨具桃花江風情的婚禮在洋溢著幸福的氣氛中圓滿結束。
【佳作欣賞三】
湖南——我的家鄉
□陳紀鳳
我的家鄉就是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的湖南。這里的人們熱情而奔放,這里的景色美麗又富饒,而最能讓人直接愛上的就是這里的美食。
湘菜是三大菜系之一,它不像粵菜那樣清淡,也不像川菜那樣辛辣。它就像是一盤什錦,各色菜肴都有,還包含了許多民間小吃。談到小吃,就不得不說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了。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吃第一塊,還沒品出味;吃第二塊,唇齒留香。來湖南不吃臭豆腐,簡直是枉來湖南走一遭了。
不光食美,美的還有湖南的山水。湖南的山水美在有橘子洲頭的“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有洞庭湖和岳陽樓的“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有世外桃源之稱的桃花源;有山水秀美的張家界;有巍巍高聳的南岳衡山……
湖南人愛吃辣,愛看山看水,愛吃剁椒魚頭,愛聽花鼓戲。
湖南人豪爽大方又熱情。湖南人遇到什么不稱心的事兒,喜歡找一個人發泄。但是,湖南人最可愛的地方還是開玩笑,扯閑談。當然,其他地方也有愛開玩笑、扯閑談的,但就是沒像我們湖南人這樣開出名堂、扯出名氣來的。你只要聽聽相聲有奇志大兵的獨特南派口音,看看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欄目,把玩一下我們的花鼓戲,品味一下我們的楊五六(相聲、小品表演藝術家)、哈利油(長沙本土相聲)……保準你一定會在捧腹一笑之余,深深為湖南人的幽默智慧所折服,進而深深愛上湖南、愛上我們湖南人。
我們湖南人的確是值得你去深愛的。遠的像周敦頤、王夫之他們不說,就請看一看我們的近現代史吧。在這一段歷史中,我們湖南可謂是人才輩出,有開中國近代強國務實風氣之先河的曾國藩、左宗棠,有力舉維新變法的唐常才、熊希齡,有辛亥革命之巨頭元老黃興、蔡鍔,締造共和國的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有歌唱新生活的李谷一、宋祖英……三湘四水(三湘:瀟湘、蔡湘、沅湘;四水:湘、資、沅、澧)哺育出了一代代的名人名家,也賦予了我們湖南人特有的真性情。
湖南水美,菜美,人更美,美的不只是一筐筐打撈上來的魚,也不只是那一只只鮮艷欲滴的朝天椒,而是湖南人,是勤勞善良的湖南人把這片曾經的南蠻之地變成了今天的“魚米之鄉”。
特別點擊
本文從湖南的水、菜、人三方面盛贊湖南的美,其中列舉的例子鮮活而生動,令我們讀來感到親切而熟悉。作者行文亦如其湖南人的豪爽性格,酣暢淋漓,結構明晰。
●語文廣角
“綠天庵”與“筆冢”
唐代書法家懷素從小就很喜歡寫字,一天到晚,手不停揮,他寫過的字紙摞得老高老高,常常寫著寫著,紙用完了,不得不停下來。懷素家里很窮,哪里有那么多錢供他無休無止地耗費紙張呢?懷素為了練字,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在住處周圍,種了上萬棵芭蕉樹。芭蕉葉很大,可以攤開當紙用,以蕉葉代紙,解決了練字缺紙的問題。由于芭蕉林翠綠濃密,遮天蓋地,懷素就把自己的住處命名為“綠天庵”。
懷素天天割芭蕉葉,天天不停地練字。可是,蕉葉的生長速度,仍然不能滿足他練字的需要。懷素又想出一個好辦法:刨一塊木板,漆上油漆,每天在板上寫字。他寫了擦,擦了寫,日復一日,竟把木板也寫穿了。
被懷素寫禿了的毛筆也越來越多,日積月累,竟堆得高高的。懷素把這些禿筆用土掩埋起來,像一座墳一樣,稱做“筆冢”。
經過如此艱苦的練習,懷素終于練就了一手超群的草書本領。他的手跡,成為流傳千古的藝術珍品。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訪問中國的時候,毛澤東同志曾把一本精裝的《懷素自敘帖》作為禮品贈給了這位日本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