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在線】
沈從文,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現當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后到西南聯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東大學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主要作品有《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散文集《湘行散記》《大山里的人生》等。
【風格探究】
沈從文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獨具魅力。他的作品散文集《記胡也頻》《記丁玲》《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展示了自然、健康的人性,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在生命”的美學理念,創作上以熱烈的筆調肯定和贊揚了“湘西”世界的生命活力和激情,揭示了原生狀態下生命內涵的美,有其獨特的藝術個性,為現代散文增添了藝術光彩,一些后來的作家曾深受他創作風格的影響。沈叢文由于其創作風格的獨特,在中國文壇中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沈從文另外一類作品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
【類文擷英】
常德的船
□沈從文
船只最觸目的三桅大方頭船,這是個外來客,由長江越湖來的,運鹽是它主要的職務。它大多數只到此為止,不會向沅上游走去。普通人叫它做“鹽船”,名實相副。船家叫它做“大鰍魚頭”,《金陀粹編》上載岳飛在洞庭湖水擒楊幺故事,這名字就見于記載了,名字雖俗,來源卻很古。這種船只大多數是用烏油漆過,所以顏色多的是黑的。這種船按季候地駛,因為要大小大風方能行動。杜甫詩上描繪的“洋洋萬斛船,影若揚白虹”,也許指的就是這種水上東西。
比這種鹽船略小,有兩桅或單桅,船身異常秀氣。頭尾突然收斂,令人入目起尖銳印象,全身是黑的,名叫“烏江子”。它的特長是不怕風浪,運糧食越湖。它是洞庭湖上的競艙篷比船身小,因為船舷外還有護艙板,弄船人同船只本身一樣,一看很干凈,秀氣斯文,行船既靠風,上下行都使帆,所以帆多整齊,船上用的水手不多,僅有的水手會拉篷,搖櫓,撐篙,不會蕩槳,──這種船上便不常用槳。放空船時婦女還可代勞掌舵。這種船間或也沿河上溯,數目極少,船身材料薄,似不宜于冒險。這種船在沅水流域也算是外來客。
在沅水流域行駛,表現得富麗堂皇,氣象不凡,可稱為巨無霸的船只,應當數“洪江油船”。這種船多方頭高尾,顏色鮮明,間或且有一點金漆裝飾,尾梢有舵樓,可以安置家眷。大船下行可載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載兩千件棉花,或一票食鹽。用櫓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纖手三十人到六七十人,必待春水發后方上下行駛,路線系往事返常德和洪江。每年水大至多上下三五回,其余大多時節都在休息中,成排繩結隊停泊河面,儼然是河上的主人,船主照例是麻陽人,一照例姓滕,善交際,禮數清楚。常與大商號中人拜把子,攀親家,行船時站在船后檀木舵把邊,莊嚴中帶點從容不迫神氣,口中含了個竹馬鞭短煙管,一面看水,一面吸煙。遇有身份的客人搭船,喝了一酒后,便向客人一五一十敘述這只油船的歷史,載過多少有勢力的軍人、闊佬,或名馳沅水流域的妓女。換言之,就是這只船與當地“歷史”發生多少關系。這種船只上的一切東西,無一不巨大堅實。船主的裝束在船上時看不出什么特別處,上岸時卻穿長袍(下腳過膝罩三四寸),罩青羽綾馬褂,戴呢帽或小緞帽,佩小牛皮抱肚,用粗大銀鏈系定,內中塞滿了銀元。穿生牛皮靴子走路時踏得很重,個子高高的瘦瘦的。有一雙大手,手上滿暈黃毛和青筋。會喝酒,打牌,且豪爽大方,吃花酒應酬時大把銀元鈔票從抱肚掏出,毫不吝嗇。水手多強壯勇敢,眉目精悍,善唱歌、泅水、打架、罵野話。下水時如一尾魚,上岸接近婦人時像一只小公豬。白天弄船,晚上玩牌,同樣做得極有興致。
(選自《常德的船》,有刪節)
技巧揭秘
汪曾祺先生說沈從文散文《常德的船》:“能把本來應該是枯燥的事說得很生動,是作者的本領。《湘西》里有不少題目看起來都是枯燥的,如《沅陵的人》《辰溪的煤》,但是都很能引人入勝。這里,作者所取的態度、角度,以及敘述的語調,是決定作用的。”《常德的船》語言平淡質樸,但飽含感情,這與作者是本地人,十四歲后在沅水流域上下千里各個地方住過大約六七年,既有濃厚的鄉情,又對生活非常熟悉有很大關系。因此,學生寫作文要想下筆游刃有余,首先必得熟悉生活,飽蘸真情。
其次,本文細致入微的描寫令人稱道。如文中描寫船主的裝束及行為的語句:“在船上時看不出什么特別處,上岸時卻穿長袍(下腳過膝罩三四寸),罩青羽綾馬褂。”“有一雙大手,手上滿暈黃毛和青筋。會喝酒,打牌,且豪爽大方,吃花酒應酬時,大把銀元鈔票從抱肚掏出,毫不吝嗇。”船主豪爽大方的個性,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次,以船寫人,船人一體,體現了人與物和諧共存的樸素思想。秀氣斯文的“烏江子”,弄船人同船只本身一樣,一看很干凈;氣象不凡的“洪江油船”,船主豪爽大方,水手也強壯勇敢。在作者筆下,物隨人,人依物,物與人已如水乳般融為一體。
另外,本文地域色彩特別濃厚,猶如一幅湘西風情畫卷。口語化的語言表達使人倍感親切。
【技巧運用篇】
桃花江的擂茶
□廖澳雪
說起我的家鄉桃花江,我就想起了那香噴噴的擂茶。
記得幾年前,我在廣州,唯一不能忘的就是家鄉油而不膩的擂茶。什么雪碧、可樂、美年達之類,在我眼里全是沒營養的飲料,哪像又香又甜的桃花江擂茶?家鄉的男女老少幾乎都會做擂茶,“國可一日無君,家不可一日無擂茶”。當時我總覺得擂茶喝膩了,沒什么新花樣;但離開家鄉后才發現,自己是多么想念那美味的桃花江擂茶啊!
廣州多涼茶,可我喝不慣那藥味濃烈的茶,那算什么茶呀?每當出門在外,我總是吵著鬧著要喝擂茶,但喝到的總不正宗,都是用榨汁機絞碎的,嚼到嘴里,光渣無味;不像自己一直在喝的、純手工磨出了綠茶、芝麻等的真實味道。
幸好媽媽和小姨都傳承了老一輩的手藝,都會打擂茶,這才滿足了我的“奢望”。她們打擂茶時,搬條矮凳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先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近兩米長的擂棍(茶樹樹干做成,擂的那頭被磨得溜圓,不知“吃”了多少芝麻豆子呢!),幾斤重的擂棍好似黏在她們手上一樣,隨她們手腕的均勻使力頻頻旋轉、舂搗。她們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待缽中的東西搗成碎泥,就加水攪勻,茶便擂好了;然后,茶里還可根據個人愛好,加入糖、綠豆、炒熟的玉米粒等。夏天可以把擂好后的茶放進冰箱冰鎮,解暑清熱;冬天可以加入適量的熱開水,使人暖到心里。喝擂茶時,如果以酸棗條、拍黃瓜、醋藕片等為佐,有清淡而甘香的風味,更佳。
現在,我已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鄉,品到了正宗的桃花江擂茶,其醇香的味兒,直接順著舌頭流入口腔,就像舌尖在跳舞,我仿佛又回到了那饞吃擂茶永不復返的童年。
點評
本文作者選用家鄉一樣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美食——擂茶,作為寄情對象,對擂茶的味道、制作等,娓娓道來。文章開頭寫自己身在異鄉,思念家鄉日日必喝的擂茶,然后拿廣州的涼茶和家鄉的擂茶對比,突出桃花江擂茶的醇香,接著濃墨重彩敘述家鄉擂茶的制作過程,細致入微,最后講自己回到家鄉,品到了正宗的桃花江擂茶,“其醇香的味兒,直接順著舌頭流入口腔,就像舌尖在跳舞,我仿佛又回到了那饞吃擂茶永不復返的童年”。文章脈絡清晰,令人讀后回味悠長。
【風格仿寫篇】
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劉雪兒
醉在桃花江,悠悠思不歸。
——題記
在我腦海中所保留的頗多畫面中,總有那么幾個地方,令我魂牽夢縈。于是,我沿著記憶的路線,來到了一個桃花盛開的地方。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一片湖,它沒有漓江那樣的清澈如鏡,卻也一湖碧水;它沒有小石潭那樣的凄清悲涼,卻也安靜清幽;它沒有桃花源那樣的神秘幽美,卻也奇麗婉約。湖中小島星羅棋布,乘舟泛游,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桃花湖四周,青山連綿起伏,與碧水交相輝映。山水交接之處,古樹疊翠,林間時有鹿兔出沒,為這一美景增添幾分生機。子良巖是桃花湖一處名山勝景,相傳道教徒潘子良曾在此得道成仙。巖下原有一眼桃花井,是桃花仙女對鏡梳頭之處。桃花江的美麗傳說,也是從這眼井里流出來的。飛架在子良巖兩山之間的,是一座彩虹似的水庫大壩,既雄偉又壯觀,它是桃花湖的最佳觀景臺。向南望去,一湖碧水,倒映青山,游船盡現,劃破湖面,猶如玻璃破碎。桃花江不是漓江,卻勝似漓江。在桃花湖邊垂釣,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一片綠色的“海洋”——竹海。竹海景觀堪稱天下一絕。游覽桃花江的人,都要登臨竹海紅樓,極目遠眺,那漫山的翠竹、那深深淺淺的綠直撲入你的眼簾。風吹葉搖,竹海翻涌,沙沙的竹響聲,好像優美的絲竹聲,又似情人間呢喃密語,響在人們的耳旁,留在人們的心上。望著此景,聽著此聲,引起情思,誰都會感到心曠神怡,超凡脫俗,好似踏入了人間仙境。在竹林深處,有幾間餐館,以特色小吃為主,如野蘑菇、干鮮全筍、清水煮魚;但最令人享受的還是擂茶了,擂茶有美容養顏的功效,來游玩的人總喜歡美美地喝上一碗,大家一面品嘗擂茶,一面觀賞美女打擂茶。茶香裊裊,青竹悠悠,人心幽幽。在山下居住的人們每天都要堅持步行上山看竹,摸摸竹峰,量量竹圍,在林中聊聊家常,仿佛竹子已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安靜清幽的桃花湖,天下獨絕的竹海,構成了一幅永恒的家鄉山水畫卷,讓我沉醉其中,悠悠不思歸。
點評
作者用她清新動人的文筆,引領讀者來到桃花湖,泛舟湖面,垂釣湖邊,勾勒出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卷;又帶領讀者去品嘗各種山珍野味和清香撲鼻的擂茶,去竹林間閑聊賞竹,去感受桃花江竹鄉的風土人情,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動態與靜態、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的寫作方法,讓景色靈動起來。整篇文章描寫細膩,語言凝練優美,生活氣息濃厚,人與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和贊美之情,但如果文章對竹的描寫再詳細些的話會更好。
●語文廣角
藝術家描寫自己
外國某些藝術家,在總結自己一生的藝術創造時,十分注重描繪出自己嘔心瀝血的創作態度。
戲劇家、幽默大師蕭伯納描寫自己時說:
“此人會用你心里的血來灌鋼筆,把你最神圣的感情在舞臺上叫賣。
我說笑話的方法是講出真相,真相是世界上最可笑的笑話。”
音樂家貝多芬描寫自己時說:
“我是替人類釀制醇醪的酒神。是我給人以精神上至高的熱狂。
音樂當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
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參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
美術家列賓在描寫自己時說:
“我努力了八十年以后,我得到了一個結論,就是對于任何繪畫的題材,我必得長期地工作(找尋變更和重畫,不惜花費任何精力),然后才有意外的發現,而自加珍惜……覺得這是稀有或者是從來沒有過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