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恰當地運用課堂提問,可以因勢利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問題提得好,可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學得活潑,學得主動,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智力開發,思維能力的發展;問題提得不好,則有可能堵塞學生的思路,窒息課堂氣氛,甚至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而課堂提問質量的高低與課堂教學的效果好壞休戚相關。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優化課堂提問的質量,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有針對性地使用提問這一教學手段,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
一、遵循教學目標性原則,按照課文內容的重點難點,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提問
課堂提問的范圍很廣,可以說話題無所不包。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提,什么都可以問。必須弄清提問的目的。提問只是一種手段,是服務于教學目的的。因此,教師的提問要按照課文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切忌漫無邊際,隨心所欲。
如《孔乙己》一課的教學,筆者緊緊圍繞課文內容重點和難點、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設問:“為什么小說開始的社會環境描寫就要描寫‘短衣幫’”與‘穿長衫’兩類喝酒的顧客?‘短衣幫’是‘靠柜臺外站著’喝酒,‘穿長衫’是踱進酒店里面‘慢慢地坐喝’。這樣一‘短’一‘長’,一‘外’一‘里’,一‘站’一‘坐’的對比,作者想說明什么?與后面孔乙己第一次出場時的外貌介紹有沒有聯系?這樣的外貌描寫目的又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同學間的合作交流,很快弄清:寫兩類喝酒的顧客,是為了交待后面有關的人物;而“短衣幫”與“穿長衫”的對比描寫,說明中國封建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同時還為后面小說主要人物孔乙己的外貌描寫——“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打下伏筆;其目的是揭示孔乙己身份的特殊性;預示了他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悲慘結局的必然性。這樣直奔課文的重點難點的提問,不僅使學生在小說學習的開始就抓住了小說的主要人物孔乙己、短衣幫、穿長衫以及小說的主題等,同時還讓學生體會到了環境對人物、對故事情節的推進,對主題的揭示都有著巨大的作用。
二、遵循學生思維規律,按照課文內容的內在聯系,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提問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做到有目的同時,還要注意問題的有序性。切勿東一榔頭西一棒或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出發,遵循學生思維規律,按照課文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提問。如小說《變色龍》,通過奧楚蔑洛夫這一變色龍形象的刻畫揭露了沙皇警察制度的黑暗。怎樣才能讓學生逐漸地認識到這一主題呢?為此,我按照學生思維的規律,精心設計了由淺入深的系列問題:什么是變色龍?它有什么特征?課文寫的什么樣的變色龍?為什么說他是變色龍?一共變色了幾次?為什么會一次又一次地不斷變化?這反復變化說明了什么?通過逐步的討論,不僅加強了學生對小說內容的閱讀,而且從奧楚蔑洛夫五次變色中認清了俄國沙皇警犬專橫霸道、欺壓人民、阿諛權貴、看風使舵的丑惡靈魂,深刻認識到沙皇統治的腐敗和黑暗。還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作者精彩的構思和睿智的語言。
三、遵循學生認知特點,按照課文的內在關系,抓住其共有特征進行整體性提問
我們的語文教材雖然課文眾多,其實許多課文都有內在關系和共同特征。有主題相同的,有體裁相同的,還有作者相同的。如果我們能遵循學生認知特點,按照這些課文的內在關系,抓住其共有特征進行提問,則不但能教給學生各類課文的學習方法,而且能使學生的學習由知識變為能力。
如學習《新聞二則》一課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與《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兩篇短文的體裁同為“新聞”里的“消息”類,作者同為毛澤東,內容同為報道解放戰爭勝利的消息,且結構和語言特點相似。我抓住這兩則新聞的內在聯系,進行整體設計與提問。前一則的提問,重在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為學生的知識遷移做準備;后一則的提問則側重于引導學生應用學法。因此,在學生學習了《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后,我提問學生:“通過本則新聞的學習,大家覺得消息應該有哪些部分?本課有哪些部分?主體部分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消息的語言有什么特點?本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分別體現在哪里?學習消息時我們還抓住哪六要素?反映了什么主題?而在《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學習前,我提問學生,消息有哪些特征?我們學習前一則消息是怎樣學習的?我們這一則消息該怎樣學?在學生應用學法學習交流后我再提問學生:這兩則消息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這樣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對消息特征的認識與應用能力。
四、遵循學生發展要求,按照未來人才戰略的需要,巧抓課文內容的前后“矛盾”進行提問
作為現代科學的基礎學科的語文教學,要使學生真正成為未來世界的棟梁之才,除了學生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外,還需要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因而,我在課堂的提問中,還注意從學生未來發展需要,巧抓課文內容的前后“矛盾”進行提問。
如小說《孔乙己》結尾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中“大約”與“的確”看似矛盾,實則富有深意。為此,我有意識地問學生:“‘大約’與‘的確’矛盾嗎?為什么?”從而引發學生對孔乙己命運的深思:用“大約”一詞是因為“我”到現在——敘述故事的時候一直沒有再見到孔乙己,也沒有得到關于他的確實消息,所以用“大約”來表推測;用“的確”一詞,是“我”根據孔乙己最后一次離開酒店的悲苦情況,在那冷酷無情的封建社會里,孔乙己必死無疑。這樣抓“矛盾”進行設問,既使學生深化了對原文的理解,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當然提問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遠非筆者上述的列舉。但不管提問種類有多少,都必須遵循一個共同重要原則,即課堂提問的質量,其衡量的標準就是能否提高語文教學效益。我相信,只要我們有提問的質量意識,有追求高效語文課堂的精神,就一定會有更優化的提問。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岔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