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要求,中學語文的教學理念是“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熏陶。”課文朗讀是扎根于課堂,通過朗讀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升語文的教學效益。
一、掌握朗讀的技巧
古人云“出其書,乃復有置之而不暇讀者,又有默而視之不暇朗讀者,又有始朗讀而中有失字壞句,不見本義者。”可見朗讀并不是簡單的抱著書讀,只有學生只有掌握了技巧才能真正讀出味道;特別是文言文教學中,課文讀好了就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這時教師有效的指導也就更為重要了。
1.文本范讀
范讀最基本的功能是給學生提供讀課文的榜樣,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藝術,比如:停頓的長短,讀音的輕重,速度的快慢,語調的抑揚,音色的處理等等。我在教學前,都先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認真地練習朗讀;在教學時,或自己范讀;或請朗讀好的范讀;學或利用多媒給學生聽(看)名家的范讀。那會有更好的效果。
實踐證明,學生經過一定的模仿,都能較好地掌握各種朗讀的技巧。
2.感情導讀
初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朗讀基礎,因此側重于投入感情地朗讀,才能更好地吸取文章的精華。我在教學鄭振鐸的《海燕》時,指導學生調動感情因素去朗讀文章。如:讀出對故鄉小燕子的喜愛之情,對海上小燕子的關切之情,直抒胸臆時的思鄉之情,再加上朗讀技巧的應用,學生很快在朗讀中領略到文中的優美意境;體會到作者遠離故土所難于排遣的“輕煙似的鄉愁”。
3.積累常讀
凡事持之以恒,才有成效,朗讀也如此。中初生求知欲旺,記憶力好,可塑性強,正是朗讀、積累語言的最佳時期。張中行先生說過:“這樣讀三四遍或兩三遍,放下,過兩三天或三五天,要拿出來,再讀兩三遍。這樣至少重復三四次(喜歡讀還可以更多,直至能背),到相當熟了再放下。這一篇如此,學其它篇還要如此” 。張老強調反復地讀。事實證明,只有讀多了,才能把握語言規則以及文章思路表達方式。這樣,才真正實現了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的培養、提高正確理解和應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突破朗讀的瓶頸
有一種情況:在教師充滿感情的范讀或學生朗讀時,下面總會傳來不和諧的笑聲,很是尷尬。如《鄉愁》教學時,課前醞釀好感情,很有信心的走進了課堂,當我充滿感情的朗讀聲響起時,意想不到的笑聲出現了。課后我反思了一下學生為什么會笑,不是我朗讀的不好,而是學生不適應,是學生根本沒有進入你所設定的氛圍,那該怎么辦?只有創設好了該有的情境,才能讓學生適應,才能讓學生受到感染,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突破朗讀的瓶頸。
1.先看后讀
在進行《斑羚飛渡》時,讓學生看幻燈片,把斑羚飛渡的全過程牢牢的扎根于腦海中,再讀該段課文,在感性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情感創造,從而體會感情,讀出對斑羚的敬仰。
2.先聽后讀
教學《聽潮》一文,利用多媒體,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海浪聲聲,想象海潮來臨時的情景,老師提示“海睡圖——海醒圖——海怒圖”的順序?從而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3.先想后讀
教授《沁園春 雪》時,利用學過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內容,讓學生想象在寒冷的冬天,漫天白雪飛舞時的情景,比較《沁園春 雪》中“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山舞銀蛇,原馳臘象”抒發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怎樣胸襟?《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千古傳誦,是怎樣以春花來喻冬雪,寫出邊疆奇寒的?使學生讀出兩者的不同來。
三、凸顯朗讀的效益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說明朗讀需要一定的訓練,而且需要經常的反復訓練。學生只有具有了初步的朗讀能力,才能“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
閱讀訓練應該采取分階段實施,即初讀、細讀、品讀。初讀,就是朗讀的初級階段,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讀完后,有一個初步的印象,能知課文的大意。細讀,就是讓學生仔細地閱讀課文,反復地朗讀,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中心。品讀,就是最高的朗讀,對文章的謀篇布局,精妙之處有一定的了解,體會作者的寫作特色。
2.適時點撥,汲取朗讀的精髓
通過指導、訓練,學生掌握了一些朗讀的技巧和能力,但并不是朗讀的精髓。這還需要理解下的朗讀,這樣才能讀出味、讀出情。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理解是朗讀的基礎,不理解怎能讀好?朗讀與理解的交替則是語文能力的提高。理解可以為朗讀架起橋梁。
但如何做到真正的理解呢?第一:學生對于文本自身的理解。學生在學習一篇課文時,首先需要去閱讀,在閱讀中對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為學生本身的條件所限,這些了解還只是最基本的,還遠遠地不夠;第二:教師的講解。講解是為了讓學生對文本有更深入的了解。講解不夠,詩文的意境沒法理解,講清楚、講透徹了,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還能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在詩歌的教學中,注重從內容、形式等方面進行講解,在教學《鄉愁》時,要讓學生理解作者對親人的思念,對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光讀是體會不出來的,需要把詩歌創作的背景向學生詳細的講解清楚,讓學生明白一首小小的詩背后卻包含著這么多東西,這時候再讓他朗讀時,意境、情感就完全不同了。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讓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重視起朗讀教學,指導好學生朗讀,讓朗朗的讀書聲深深扎根于我們的語文課堂,讓每一個學生熱愛我們的語文課堂。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