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設置和課堂提問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本文側重探討語文課堂提問藝術的多種技巧或途徑,認為問題設置的質量和課堂提問的藝術可以直接影響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認真研究語文課堂提問的藝術問題,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提問藝術
教育家陶行知說,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位美國教育家也曾說:“教師教學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從他們所提的問題的性質和發問的方法查出來。中小學教師若不熟諳發問的技巧,他的教學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見,提問不只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教學藝術。那么,如何才能使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變得有效呢?
一、直題曲問,注重啟發
在教學中,佐之以曲問,可以提高答問效果。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即“曲徑通幽”的方式提出,尋求學生興趣和課堂深度的契合點,找準學生最感興趣而又同文章重難點有著緊密聯系的問題,這樣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的巧,發人深思,講求新意,激發情趣,就一定能使課堂從始至終都充滿挑戰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產生“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比如在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的“完璧歸趙”這一部分時,對相同的問點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問法:1.藺相如是怎樣智勝秦王實現完璧歸趙的?這說明了什么?2.藺相如是真的要將和氏璧撞在柱子上還是故意嚇唬秦王的?為什么?第一種是直問,問題明確,答案肯定。問后學生或復述情節,或照讀課文,然后進行生硬的人物評價。第二種就是曲問,實質上是要求學生理解藺相如是怎樣智勝秦王的。但由于改變了問法,便使其中包孕了許多誘答因素,因而問題出來后,學生可以依據各自的個性化理解展開熱烈而有趣的討論,有的說藺相如是真的的要撞柱子,有的則據理反駁,認為是假撞柱子,目的是為了嚇唬秦王。至此,教師并不需要直接評判,而是趁機誘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深入思考,發表意見,最后達成一致看法:藺相如并非真的撞柱子,也不是僅僅想嚇唬嚇唬秦王,而是見機行事,若秦王惜玉妥協則不撞;如一意孤行硬搶寶玉,則人玉俱毀,這充分表現了藺相如大智大勇。對比起來這兩種問法的優劣不言自明。很顯然,采取迂回曲折的提問方式可以更好的啟發學生,讓學生有話可說,更愿意去說,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二、找準突破口,為學生營造心理安全的環境
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深入鉆研教材,找準突破口,幫助學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種“沖突”。當學生思考如何解決這些“沖突”時,也就意味著他們已開始進行思維訓練,此時引導他們對課文重點、難點進行理解,自然就會水到渠成。例如,在教學《祝福》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祥林嫂在兒子阿毛被狼吃了以后,反復講一句‘我真傻’,她這里所謂的‘傻’指的是什么?其實,她的‘傻’還有更為深刻的內涵,你能找到嗎?”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大多數學生都能很快發現它指的是“祥林嫂不知道春天過了還會有狼”,所以這一問只是引子。第二問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挖掘祥林嫂在認識命運上的“傻”,從而找到人物悲劇形成的社會根源。她沒有想到,婆婆會把她搶回去賣給賀老六;沒有想到,捐了門檻還是不能得到勞動的權利……社會這條“狼”把她拖到死亡的泥潭里她卻全然不知。
三、重視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學生
語文課堂提問要全面兼顧,均衡機會。教師設定的題目要難易適量搭配,應該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站在自己的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回答問題。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體驗參與和成功帶來的愉悅。也就是說,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提問的“度”。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和想象能力。例如有一次,我在總結李白的《將進酒》的藝術特色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李白的作品和我們過去學的杜甫的作品在思想內容上有何區別?各有什么特色?他們的作品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怎樣?”當我提出這一系列問題時,同學們目瞪口呆,一臉茫然不知所措的神色,進而學生興味索然,點名讓幾名語文成績較好的同學回答,也是無言以對,最后只好我自己回答。這一課堂從頭至尾只有我一個人自編自導自演,學生只是充當著“看客”的角色。最后我反復思索,才恍然大悟,原來我提的問題太深奧了,這一系列問題并非三言兩語就可以作答的,這簡直就是大學生研究的課題。雖然我課上也完成了提問的形式,但只是在學生陪襯下顯示了我的“高明”。相反,問題過小、過淺、過易,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對答如流,不僅無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而且在表面上看似課堂氣氛熱烈,然而這會導致學生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文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提問技巧的能力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學生被激發的探究問題欲望程度的高低,決定了師生能否更好地在教學中合作、溝通與交流,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學走于思,思起于疑” ,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吳紅梅.《淺談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提問藝術》,《現代教育信息》,2010年第5期.
[2]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1月版.
[3]樂正克.《學記》,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