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中學生寫作中出現的虛假材料問題,本文提出了“真實是作文的靈魂”的觀點,并結合自己的寫作教學實踐,提出了兩點思考:其一是讓學生明確寫作目的;其二是要我們的學生用一顆細膩敏感的心靈,去豐富生活體驗。
【關鍵詞】作文;真實;體驗人生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江蘇)》對“表達與交流”這樣表述:“.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理性精神?!?“書面表達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并且要求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欲望。 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
最近布置了一篇作文“那件事,我還在想……”有些同學寫的事讓人啼笑皆非。一同學寫上學路上有座小木橋,后來小木橋被洪水沖走了,一個老爺爺就在水中接送他們幾個學生上學放學,“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送就送了三四年。”這樣的情節讓我想起去年曾有個報導:“擺渡教師”王勇義務接送學生20年不要一分錢,倒有幾分類似。但是這種情景畢竟太少,而且在我們江蘇,有木橋的地方不多,就是有,也一定不在上學的路上,如果上學的路上有,也一定不會讓你獨行。這種嫁接的材料給人的感覺就是有些假。還有一同學寫一老奶奶,與兒媳不和,不讓碰孫子,被送到養老院,每天孫子放晚學的時候就偷偷地出來看孫子,有一天看到孫子過馬路時摔了一跤,她就飛奔過去,這時候一輛卡車呼嘯而過,老奶奶被撞飛出去,“濺出串串梅花”,這時我沖過去,聽到奶奶的的呢喃:“不要告訴她”。且不說養老院到小學的距離以及老奶奶的“飛奔”,也不說這個“梅花”的比喻是否合適,就是這個呢喃,真是讓人感覺十分戲劇化。
學生的這種作文現狀,我想有這么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自己缺少生活體驗,生活內容單一,學校、家庭兩點一線。學習幾乎成了他們的全部。缺乏觀察和發現生活的意識。即使發現到了一些東西,但流于表層,卻沒有自己的思考,也就顯得較膚淺,不能由表及里地認識、由此及彼地聯想,文章才缺少深度。其次課外閱讀面狹窄,缺少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受影視作品的影響,他們把讀來的看來的進行機械地組裝,不能進行很好地內化,盲目的為了完成作文而完成作文。當然在人文精神缺失、實用主義占主流的今天,難免導致功利性寫作。
作文的真實,是廣義的真實,既包括事件的真實,也包括情感的真實;既倡導寫現實的真實,也主張寫想象的真實。也就是說,你所寫的這件事既可以是真實的發生在你身上的,也可以是發生在別人身上你嫁接過來的,但是這種你所傳達出的必須是真實的情感,讓讀者感覺這確實是一件真實發生了的事。必須明白:真實才是作文的靈魂。
在這樣一個理念的指導下,要教導我們的學生,首先要明確我們的寫作目的,作文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作業或考試,也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老師,而是“我手寫我心”是自己真性情的流露,寫作可以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提高自身素質。寫作能力的高低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和工作都有著重要作用。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袁枚曾經說過:“文以情生,未有無情而有文者?!笨鬃右舱f:“有德者必有言?!泵恳黄魑牡摹氨澈蟆倍颊局粋€活生生的“人”,只有人格真誠的人,才會使別人正確地理解自己,讓自己與外部世界達成一種和諧和溝通。
其次,我們要用一顆細膩敏感的心靈,去豐富生活體驗。學生的作文的虛假并不是有意為之,問題在于他們并不明白這不能給人以真實感。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威涅斯說:“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鄙睿肋h都是寫作的源泉,也是作文最大的材料庫。積累生活,就是通過增加一個人的信息量、信息結構、知識狀況,人的精神或心智狀況等等從而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生活體驗包括直接生活的體驗,和間接生活的體驗。間接生活主要靠平時的閱讀。要善于從書本中汲取寫作的素材。讓古今中外的優秀人物理應成為他們學習的楷模和榜樣,從《師說》中感悟學習的途徑,從《赤壁賦》中懂得挫折后的灑脫,從《相信未來》中獲得信仰,從唐宋詩詞中品味民族文化精魂:衷心報國卻為奸人所害的岳飛、面臨國破家亡不得不顛沛流離的李清照、一心報效國家卻無用武之地的辛棄疾,同是面臨國家飄搖的愛國人士,自己境況的不同從詩作中體現出的情感又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我們用一顆細膩敏感的心靈,設身處地地以情相待。心理學上有一種“移情”術,教我們把情感代入他人,站在他人的立場,深刻體驗他人的情感,感同身受,我們才能明白他人的歡樂和痛苦,才能真正地為情所動。并把這種情感內化,成為自己的人生經歷。寫作中才能自然及時融入,流露出自己的真情。
一篇文章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所傳達的主體情感的真實性,只有真情實感才能感動于人,一切矯揉造作只會扼殺文章的生機。假如沒有真情實感,寫作行為也就失去了它的目的性。如果一篇文章情感是虛假的、矯揉造作的,那么,讀者就難以通過作品去體驗作者的情感,就不可能引起讀者的感情共鳴。我們要讓文章成為真情的袒露而不是虛情的矯飾,讓我們的文章感動自己,進而感動他人。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人間的思想、情感誠然不甚相懸,但也決不會全然一致。先天的遺傳,后天的教育,師友的熏染,時代的影響,都是釀成大同中的小異的原因。原因這么復雜,又是參差錯綜地來的,這就形成了各人不同的思想、情感。那么,所寫的東西只要是自己的,實在很難得遇到與人家雷同的情形。”
真實是作文的靈魂,讓我們用真情實感賦予文章以生命。
【參考文獻】
[1]《中國歷代文論選》:孔子《論語·憲問》,郭紹虞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1頁.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362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