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筆者聆聽的高三的一堂英語公開課,從課堂教學用語,課堂氣氛的調動,關注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的教態和儀態四個方面進行思考,提出想法,以期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師生互動配合默契,課堂氣氛必將生氣勃勃,春意盎然;教學效果必將會錦上添花,碩果頻結。
【關鍵詞】課堂教學語言;激活課堂;關注每一個學生; 教師的教態和體態
日前,學校進行全校課堂大公開的活動,筆者聆聽了一位教齡三年教師的課,現將筆者對這堂課的拙見與各位分享:
教材分析:Cybercrime(牛津高中英語M10U4 Reading)這個單元的中心話題是網絡犯罪。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變得越來越普及,網絡犯罪成了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文中介紹了網絡犯罪的種類,方式以及作為青少年如何應防該問題。
一、用英語貫穿課堂
《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及綜合運用能力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而不是“啞巴英語”。而學生的開口說在于老師的引導。教師是學生語音語調模仿和學習的對象。教師怎么說英語,怎么發音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班級大部分學生的口語水平。英語教師的口語素養是教師的最基本素養之一,因此就更顯現出教師口語素養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了。一位教師,一口流利純正的英語,就立刻能吸引聽課的每一位老師,反之,即使你的課上得再好,教學設計理念新穎,但教師的英語口語不純、不準,不正,相信聽者都會在心底里為之推敲:這究竟能否算是一節好課。英語老師的口頭語言應合乎語言規范,表達流暢貫通、明晰易懂。筆者以為,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應以英語授課為主,從而讓學生英語思維的能力得到不斷的發展,讓學生沉浸在英語的氛圍。在遇到學生實在理解不了的字詞時略用母語加以解釋即可。但在中國的很多地區,特別是一些農村中學的英語課堂上,常可聽見教師在授課時還夾雜大量的中文,英文到成了輔助物了。怎可用中文去教學生學習英文,這到底是學英文還是中文呢?
二、想法設法“活”課堂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每個人的認知發展有不同的階段,各個學生存在著認知方式、認知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差異,這就要求我們一線的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模式,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在這位老師的課堂上,筆者觀察到,全班學生全部抬頭只有兩次。一次是課前,教師放歌曲的時候,另一次是欣賞課文文章錄音。為什么高三學生不愿意把頭抬起來,為什么課堂的氣氛如此沉悶?筆者思考下,原因如下:1.老師的英文指令不能理解。2.對課文內容不感興趣。3.老師的語言過于枯燥,學生已經太習以為常,激不起任何火花。4.問題太難,學生不如何開口。教師在課堂上就要注意這些方面。以正確的語音,語調和語速對學生進行提問,聲音宜抑揚頓挫;課堂上盡量采用多媒體教學,并加以圖片,聲音,視頻,歌曲等多種不同的手段吸引學生投入到英語課堂上來;在設置問題環節,循序漸進,層層鋪墊,由淺入深進而解決一個個難題。也可根據不同的學生設置符合其能力的問題。
三、照“亮”教室的每一個角落
在該老師的課堂上,有多次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環節,很好地進行了師生互動,也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到在課堂的行進過程中,學生的所想所思。學生在回答教師的提問時,或是齊聲應答,或是幾個知識掌握較快的學生快速地報出答案,教師立即轉換到下一張幻燈片,繼續進行課堂教學內容。但同時,由于筆者的位置恰恰坐在最后一排,筆者留意到在全班學生的齊聲回答中,有那么七八個學生面帶不自信的神色,唯唯諾諾的僅是動了嘴唇,也不知出沒出聲,跟在“大部隊”的后面,報出與大家相同的答案。毫無疑問,這些學生正是俗稱的后進生。也許上課教師由于課堂進度的限制忽視了這些學生。大班集體上課,總難免有少數學生不夠積極活躍,不能踴躍的參加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游離在課堂之外。對于這些學生,教師應做到:1.時時刻刻關注每一個學生,特別是那些后進生。教師在課堂上可用各種方式,如眼神,手勢,適當的語言加以提醒和引導其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來。因為后進生是一個班集體及其重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只有讓他們也參加到課堂活動中來,才能算是真正的高效課堂。2.經常性提供給后進生在課堂上表現的機會,遇到適合的問題,可鼓勵其大膽勇敢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平和、親近的態度給予及時、恰當、熱情的表揚鼓勵,增強其學好英語的信心和興趣。
四、教師也該“美”在課堂
教師的教態和體態語言是英語教學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教態和體態體現教師的人格修養、氣質和整體素質。教學信息和知識除了靠教師有聲語言傳遞外,還要通過教態和體態等非語言因素輔助完成。良好的教態和體態,對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以及聽、說、讀和寫能力的培養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當然,Every man has his faults(人無完人) ,課堂教學亦是如此。也正是因為課堂存在些許的缺憾,才能使教師和學生獲得寶貴的教學和學習經驗,并在今后的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加以注意并克服。這樣公開課就發揮其真正的價值,最終達到為教學服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任利那.“對一堂高中英語公開課的評析與反思”《中小學教學研究》2008年6期.
[2]高蘭英.“英語課堂中的教態和體態語言”《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1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二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