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當前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總的來說,新課標的理念已經漸漸深入老師的腦海,課堂教學呈現一片生動活潑的景象,大大改變了課堂教學的新面貌。但是,我們不能不遺憾的發現,課堂教學還存在很多不盡如意的地方。一方面舊的教學理念仍有殘余,另一方面,在實踐新的教學理念的時候,又出現的新的問題。
比如,沒有定位好教師的角色。新課標要求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唯一的主角的現象,要求教師以平等的姿態,親切的態度對待學生,做一個“平等中首席”,但是,仍然有的老師觀念陳舊,課堂一講到底,居高臨下,課堂沒有生氣,學生沒有興趣;還有的老師走向另一個極端,在他的課堂上,整個教學變成了放羊式的,過度的自由化,處于無序狀態,看似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但是實際上,教師在整個課堂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看客,沒有起到一個指導者和參謀者的作用,這樣的課堂,這樣的老師,不要也罷,要了又有何用?
比如,在教學方法上,沒有做到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特征,符合現代學生的身心特點,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審視教材教法,教學手段簡單化,教學內容概念化,教學空間單一化。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多的側重于知識的教學,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培養,把學生看做是個知識的容器,而沒有把學生看成是一個可以點燃的火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的調動。
比如,在互動環節上,學生的參與往往浮于表面,徒有虛名。有時課堂討論看似熱烈,但是很少是學生思想火花的爆發,缺少思想的交流與碰撞。課堂問題的探究,往往是形式主義,缺少有深度和廣度的探索。其實并不是課堂看似熱鬧就是好課,有時“這里的課堂靜悄悄”比無序的喧鬧更有價值,更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合作并不僅僅是口頭的,有時一個眼神,一支筆、一張紙都是很好的合作交流的方式,可以說此時無聲勝有聲。
比如,課堂評價,過濫過假的表揚是唯一的色調。 毫無疑問,課堂需要激勵,學生需要鼓勵,有時一句表揚的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學習態度乃至一生。但是,如果課堂上總是一種聲調、一種語氣,一種態度,沒有否定,沒有批評,甚至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都不予以糾正,這樣的課堂教學肯定不能算一堂成功的,更何況思想教育就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的主題之一。
我們只有正視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去解決和糾正這些問題。作為思想政治課,我們一定要把握高中政治課的特點,一定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真正的提高教學效率,才能真正的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大家知道,政治課是一門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的課程,它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融理論教育、公民教育與社會認識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所以一方面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同時體現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采用馬克思主義的新思維、新見解來解讀各種社會現象,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處理好“正確引導”和“注重成效”的辯證關系。
所謂“引導”就是旗幟鮮明的提供被歷史證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價值觀念,使學生能夠正確把握政治思想尺度和標準。要注重成效就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教材的實際。所謂學生的實際,就是要注重從學生現有的知識、現有的認知能力出發,讓他們在具有開放性和實踐性的課堂中去增長知識、培養能力。
老師要善于挑起學生思想認知上的矛盾,形成“認知沖突”,這種沖突可以是教師通盤考慮后找準一個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恰當的切入點,也可以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探討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一定要關注學生差異,要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性別特點、學習習慣、學習興趣、能力水平甚至家庭背景等等,都要有適當的了解。其目的,就是更好地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比如,我在教學《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的時候,引用實用主義者詹姆士的話“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引導學生思考:詹姆士關于真理的說法錯在哪里?在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中,什么樣的結論能夠被稱為真理?通過發散思維,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深化知識,更好地理解:人的主觀因素會影響人們的真理性認識,從而把握真理的客觀性。
為了進一步深入教學,我提供了兩個材料引發學生思考。首先用PPT演示一幅漫畫“下雨好不好?”(漫畫內容:小男孩認為下雨不好,因為下雨他不可以打球了,小女孩說好,因為她正好想種花。)引導學生討論,然后再展示“兩小兒辯日”的故事,提出問題:你能幫助他們回答這個問題嗎?為什么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不回答小孩的問題?難道真理不止一個?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這些活動設計從學生感興趣的漫畫和故事入手設疑,層層設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形成理念:真理是客觀的,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這個時候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個引子,是個源頭,是個平臺。而教師提供的研究性課題,應該是學生感興趣的,也是具有挑戰性的,是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這樣的探究之后,學生有一種成就感,有一種柳暗花明之后的愉悅感。讓學生明白,只有自己去摘取梨子,親口嘗一嘗,才知道梨子的滋味。此時對于學生一種激勵性的評價才是一種水到渠成的鼓勵和褒獎,才有利于學生人格的發展、興趣的培養。因為評價并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學生的階段性提高和終身的發展。
另外,讓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社區,走向大自然,走向圖書館,去尋覓,篩選、確定一個研究課題,或個人或小組合作,寫出自己的調查報告和合理化建議。這樣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都在具體的課題中得到提高,培養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就是開放性的社會課堂才具有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立發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