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的新課程改革是應國家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需要而展開的,在新課改中對于教學方法的創新又有了一個新的高度。歷史教學同樣承擔著培育創新意識,激發創新精神,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新課標;有效教學;創新思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今中學教育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歷史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一、啟發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動機
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邊活動。教師應及時轉變觀念,改革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留給學生創新的空間,培養學生創新的動機。如:關于“中國古代科技”問題,在講清楚中國古代重要科技成就的同時,可從多層設問:中國古代科技高度發達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三大發明的故鄉在中國,卻未能將其“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為什么中國古代科技成就輝煌雄冠全球,但近代科學卻遠遠落伍?這些問題可讓學生各抒己見,課堂氣氛必然活躍,學生也會積極思考并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不但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從不同側面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且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點燃學生心靈中開拓創新的火花。
二、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歷史教學中,作為教師,要勤于積累,占有大量的資料素材,精心設計教學場景,運用熟練地語言技巧,把故事、歌訣、歇后語、民謠、音樂、謎語、漫畫等形式,體會這些形式的引人入勝、膾炙人口、言簡意賅、饒有情趣、美妙動聽、啟迪智能、幽默動人,努力讓學生節節歷史課都有新感覺、新發現、新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迸發學生動態的思維,在強烈的求知欲驅動下萌生創新的意識。
三、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要具備創新能力,教師就應身先表率,在日常歷史教學工作中,緊密圍繞創新話題,研究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歷史教學手段,改革傳統教學模式,選擇創新元素的教材。同時,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學中時時注重情感交流,充分發揮動作、表情、語言的親和作用,使學生融入寬松活潑、平等和諧、共同探討的教學氛圍中。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成為學習的主人。比如,利用中學生好奇、求新、好動、善模仿、可塑性強的特點,通過一些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寓教于樂,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如:布置學生收集古幣,再讓學生自已動手將古幣按時間順序分類排序,然后在班上展出;還可布置學生仿制歷史文物,并評選優秀作品以供大家參觀。這樣的活動學生會積極參加,且在活動中能展示學生的創新能力,并使其創新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參與這類活動,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資料,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促進了歷史知識與其它學科知識的融合,又培養了其自學能力,還彌補了課本內容缺乏即信息的不足。
四、巧妙設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歷史教學中,可以設計相關場景,讓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解決,師生互動,共同探究,凸顯“柳暗花明又一村”,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同時其創造思維也得到了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解放學生的大腦,還應熱情地鼓勵每位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給學生質疑的機會。因為質疑是動腦的表現,是創新的前提。教師要不斷地關注和激發學生的質疑動機,鼓勵并幫助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并能自圓其說,促進學生思維創新發展。如學習辛亥革命一節時,有位學生思維別致,拋出這樣的觀念:孫中山當時堅持自己做大總統,不給袁世凱上臺的機會,袁世凱不就沒有復辟帝制的機會了嘛。這些問題可能都是即興之問,屬于話題一類,沒有標準答案,也無須為追求答案爭得面紅耳赤,主要是啟迪學生思維,學會轉換角度分析問題,多向發散思考問題,并培養尋求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鼓勵求異開拓學生的創新精神
思維的求異往往是思維的開始,因為真正的人才不是那些只會死記硬背、依葫蘆畫瓢的人,而是能“無中生有、有中生新”的人。教學中教師要允許、鼓勵學生標新立異、“胡思亂想”,從而培養學生勤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比如在學習西安事變時,老師在講述完“西安事變”的背景、經過及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原因后,提出問題:你對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有何看法?一部分同學認為從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不殺蔣”,認為殺了蔣介石,親日派會以此為借口而擴大內戰,日本侵略者會馬上占領全中國,故應放走蔣介石。這屬于一般人的常規思維。另一部分同學爭著發言:一致主張“殺蔣”,認為殺了蔣介石就可以免打三年的內戰,就不會造成今天海峽兩岸的緊張局勢。像這類開放性題目,只要學生言之有據,論之有理,就要給予肯定。
六、學科綜合提高學生的創新水平
歷史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不是割裂開來的,在實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系其他學科知識來學。這樣不僅有利于歷史知識的掌握,而且復習鞏固了其他學科知識,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提升學生的創新水平。如講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的資金、技術問題時,可以聯系政治學科中的資金、市場、經濟管理等問題進行專題闡述,即“英國的資金主要流向殖民地;法國的資金主要流向了國外市場和信貸領域,結果都嚴重地影響了本國技術、設備的更新。而美國、德國和日本投資的重點則放在技術和設備的更新上,這是造成后來英、法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美、德、日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樣,歷史教學與政治學科的聯系起來,拓寬了歷史課的教學力度,跳出歷史教學的范疇,超出歷史教學的高度,視野更加開闊,思維也更加活躍。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