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通過思考自己得出結論,比教師提供現成的答案更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但要讓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課程標準所要達到的目標絕非易事。本文著眼于分析如何由原始材料的“因”生成教學目標的“果”,試圖總結、提煉出一種適用于歷史課堂的高效教學方法。
【關鍵詞】“因”、 “果”、生成、歷史課堂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為了調和減負與增效這一矛盾,為了打造高效課堂,教師孜孜不倦地研究如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如何組織探究活動的有效開展。
在歷史學科,“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這句高屋建瓴的話很有指導性。筆者對這一論點感悟頗多,認為關于歷史的所有結論、評價、感悟等等,都應該有出處、依據,甚至得出每一句主觀上的話都可以、也應像理科一樣,邏輯嚴謹、絲絲入扣。
既如此,筆者在平常的教學中,充分運用精選的材料,組織學生研習、揣摩、探討,引導學生自己掌握知識點、解決疑難點,并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得到升華。為了便于指導教學行為,為了便于改進、提高,也為了更好地指導以后的教學活動,筆者將之總結為“因果生成”法。
所謂“因”與“果”、“生”與“成”,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注重體現歷史情境中的因果關系,客觀展現史實;二為課堂上教與學、學與得、得與用的關系都是有理有據、步步深入而形成的,絕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歷史課堂上的“因”,本質上講就是原始材料。其要點在于,這些原始材料必須具備豐富性與針對性的素質。缺乏豐富性,就難解決諸多的知識點,甚至由于無法完成課堂教學而回到傳統的“講授——接受”的模式。缺乏針對性,就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由此對教師的要求則是在備課的環節上既要全面又要精當。
在一貫的教學活動中,筆者主要采用三種形式的“因”。
一是“材料生成”,這是最常用的。在材料方面,教師最熟悉、最簡便也最應該做的是整合課本文字,讓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具陳述性,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更能解讀各知識點。與課本直接相關的是學校配發的參考資料,其上的文字、圖片、地圖、示意圖、音像等都是整合材料的重要資源。新課程要求課堂上進行探究,這無疑是最主要的抓手。
二是“故事生成”,這是較簡便的。以故事的形式來進行知識的傳授,相關的史實、其中的意趣、蘊藏的內涵、所要表達的思想等諸多方面學生基本都能自我生成。即使有深層次的表達,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即可。至于故事的素材,教師準備比較容易,但布置給學生準備則效果更好。在課堂上,教師始終要保持“警惕性”,時時注意控制故事的簡省,因為課堂上的重點是知識而非故事。
三是“情境生成”,這是最符合探究課精神的。關于此類備課,必須有學生的配合。歷史課采用的情境大多是歷史情景的還原,含有歷史定位的把握和細節的流露,需要教師掌舵。課堂上的情境演示可以讓學生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發表對歷史場景的描述,也可以讓學生預先編寫劇本,課堂上再進行角色的扮演。此時,教師既是導演又是導師,在適當的引導下進行歸整,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比如有關“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可以按事件架構歷史情境,把具體知識點安排進主干框架來還原歷史場景,來模擬一次關于陳勝、吳廣起義的“廷議”。這里皇帝、三公、九卿都要發表議論,地方上郡、縣等的長官都要有所表現,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與體系。
固然,教無定法,文本的不同、學情的差異決定了我們需要因時制宜、因人而異去策劃、制定合理的啟發、誘導性材料。
歷史課堂上的“果”,本質上講就是達成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因果生成”的歷史課堂里,一般性的教學要求可以在每一步的教學活動中實現,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教師的作用著重體現在強調已水落石出的各知識點在本課中的地位和需要掌握的程度,而非給出各種現成的答案。伴隨著這一過程的還可以有形成性的舉一反三的運用、行為取向的引領等指導性成果等等。
當然,“果”的全面實現是有相當大難度的,教師不僅要預先考慮到各種困難與障礙,更要在課堂教學中及時處理各種意外情況,一切都要是可控的。面對偶發狀況,如果時間有限,教師切不可附會牽強出某些結果,而應該實事求是,在準確判斷形勢的情況下選擇暫停授課或者采用其它的方式授課。
目標的達成,方向、方式的對路事關大局,具體的操作則是每一次“因果生成”法教學活動成敗的關鍵。
首先最重要的,以《歷史課程標準》及其教學要求、當年必修與選修學業水平測試的《考試說明》為依據。課堂不管怎么發揮都要以此為準繩,嚴格按照其要求執行。以此為基礎,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才可以適當拓寬與加深。
在目前高考的大背景下,當然要注重“果”,但更要注重“生成”的過程,這正是“因果生成”教學方式的意義所在。“因”——原始材料并不難準備;“果”——主要是《歷史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要求,現成的。難就難在如何引導學生由“因”生成“果”。知識生成的艱難與教師直接說出答案、甚至把知識點印發給學生的舉手之勞相比,貴在堅持。
堅持的過程中,經常性的教學反思是很重要的。反思自己,教師只能充當“導演”與“主持人”的角色,至多客串一下“表演者”。教師絕非“主角”,所以不得“奪權”、“越位”、“搶鏡”。但一節課目標的達成度關鍵還是取決于老師,所以教師在“因果生成”的歷史課堂上要會取舍,四兩撥千斤,充分發揮起作用。什么作用?——正如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教師觀所認為的,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促進者”、“幫助者”。
【參考文獻】
[1]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2]鄭金洲.重構課堂》.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第3 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南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