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對歷史的教學目標作出了系統的規范,并明確規定有“使學生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發展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做到了沒有?讓我們從當前學生表現出來的部分現象來進行判斷吧!
目前有一部分初中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沒有理想、個人第一,言而無信、不講衛生、好逸惡勞、混淆是非、愛慕虛榮等現象,甚至盲目攀比、打架斗毆等情況也時有發生。學生的道德觀和人文素養嚴重缺失,已經造成了可怕的、嚴重的社會后果。功利的教學,忽視了德育教化,致使一部分學生,成了不合格公民。事實表明:完全針對考試的教學方法已經與德育嚴重脫節,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培養出思想品質高尚的學生和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合格初中生,是教育本身的目的,也是教師肩負的責任。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我個人以為,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學態度,領會歷史教學課程目標的精髓,既:教書又育人。將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與思想素質的熏陶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既是學生終身發展所需,又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更是構建和諧社會與民族崛起的客觀要求。那么歷史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養呢?
一、心蘊目標,言傳身教
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歷史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還要有能夠掌握和運用科學合理地解決達到預期目標的方法。教師以這些目標和方法始終貫穿于歷史課程的教學過程之中,并作為其指導思想。教學之初則以自身淵博的知識,獨到的見解,靈活高效的練習與剖析,豁然開朗的啟發,嚴格的紀律要求,使學生一開始就學有所得,并由此贏得學生對老師的充分信任和認可,愿意奉為楷模,教師期望的德育之門即悄悄開啟。
教師的身教也應隨時滲透。如幫助學生撿起掉在座位下的紙和筆、幫助殘疾學生、尊重學生、帶病堅持上課、對學生當面承認自己的錯誤與不足、與學生合作解決知識或生活中的問題等。這些看起來無足輕重的小事,對學生的影響卻是深遠性的、震撼性的。他們自然會理,所應當的模仿著去做,進而逐漸形成民主、平等、合作、謙虛等多種意識。尤為重要的是:這種以身作則,對德育學生有巨大的榜樣作用與效應,會打下誘導學生走向良好思想品質的堅實基礎。
二、寓德于史,有的放矢
學生中存在諸如缺乏遠大理想、迷戀網絡、極端個人主義、違紀違法等現象,其實是在不能明辨是非的情況下發生的,只要“對癥下藥”即可糾正。歷史課程教學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德育素材,我們將教學素材適當引申,寓德于史,便可育人于不覺之中,其生動性和可接受性是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如針對極端個人主義,在授課時可以滲透孫中山或者錢學森等歷史人物,以他們能放棄國外優越生活而回國實現自己的理想等正面故事去映射崇高的人生觀的偉大;或者用反面的故事,來批判自私自利和享樂的可恥;或者選取古今中外有關禮、義、仁、理等有關人的合理內核,直接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人文素養。又如針對缺乏遠大理想和上進心的學生,同樣可發揮歷史素材的教化功能,滲透給學生,培養良好的遠大的志向。利用愛因斯坦小時候雖成績差,但最終成為最偉大的科學家等歷史素材,便可喚醒或恢復因基礎差、屢考屢敗而沉淪的學生的理想、抱負和動力。道德觀的歷史素材,幾乎信手拈來。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的歷史故事,會形成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學生會逐漸明理并通曉是非曲直,思想品德低下的現象也將逐漸消失。
三、史實引申,教活歷史
有時學生的確會表現出迷戀網絡、愛慕虛榮、但爭強好勝、打架斗毆等不良的現象,但他們同時具有關注社會和熱愛祖國的強烈熱情,只不過他們還不能夠完全以健康的觀念去指導行為,以理性的行為克制一時的感性沖動,這就是可塑性強的初中學生的典型特征。這些學生能否去除不良惡習,變得德才兼備,能否成為以健康思想指導行為的合格公民,關鍵在于作為智者的老師們引導得法。即只要教師處理得當,因材施教,思想品質低下是可以改變的,德能兼備的學生是普遍的。
四、形式多樣,靈犀相通
教與學、師與生之間進行的是心靈的溝通。如果方式方法運用恰當,教師就能最終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與有關歷史溝通起來,即在二者之間形成靈犀,形成正面指導和良性制約。要達到靈犀溝通,有機融合的境界,還必須貫穿更多的教化形式:作業訓練與課外活動是學生另外兩大磨練的舞臺。在作業訓練磨練中隨時增加啟示、引入設問等,久而久之,學生即可牽引出靈犀溝通的模式。課外活動中則指導學生成立反不良品德之歷史對策小組,或者進行針對不良品德的歷史論文競賽,或者指導學生制作反不良品德的歷史櫥窗,或者讓學生參觀、訪問德育性強的歷史遺跡。這些形式都是課堂教化的有益補充,其德育功能和作用更大。因為它們做到了知識與實際、品德德與行為的完美結合,在提高學生分辨是非、抵制不良道德能力方面會有質的變化與延伸。
總之,歷史課程教學中的德育之“藥”是完全可以“點石成金”的。只要懷抱德育之心,伸出教化之手,我們學生的心靈會更加純凈,萬千家庭和社會就會更加和諧。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湯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