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充型選擇
特點:題干與備選項基本上是重復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備選項的迷惑性、干擾性較大,如果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可能會被干擾所迷惑而選錯。
例題1:十月革命的勝利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
A.找到了一條改造中國的新的革命道路
B.提出了只有民主與科學才能使中國富強的主張
C.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D.認識到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法寶
例析:解此題可用直選法,答案初步可以判斷為A,再用排除法加以驗證,排除B、C、D,從而選出正確答案。解答此類題時首先要審明題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求答項和限定語),考生對題干中的歷史事件或歷史概念必須有較全面的了解,并結合選項中所涉及的其他知識點,逐項排除明顯不符合題意的選項。
二、概念型選擇
特點:概念型選擇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即在題干中提出一個基本概念,然后讓考生選出一個備選項中對這一概念的正確闡釋或解釋。每一歷史概念都有客觀存在的特定的歷史時間、特定的歷史空間、特定的歷史內涵(本質屬性)和特定的歷史外延(結果、作用、影響、意義等)。因此解答概念選擇題要注意對歷史概念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對歷史概念的時間、空間位置、適用范圍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該概念在什么時空區間內存在,在什么范圍內適用”;定性分析,就是對歷史概念的性質、本質等在屬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該概念是什么”。同時,在平時要加強歷史概念的學習,準確地理解歷史概念。
例題2: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最大特點的概括,最為全面的概括是
A.由局部抗戰發展為全國性的全民族團結的民族解放戰爭
B.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的國共兩黨聯合抗日的戰爭
C.在兩條抗戰路線指導下的兩個戰場互相配合的民族戰爭
D.世界現代歷史上最早起來單獨抗擊侵略的反法西斯戰爭
例析:此題中四個備選項,從不同角度概括了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看來似乎各有千秋,均可入選,但仔細比較,就可發現,四個備選項對于構成抗日戰爭最大特點的要素,如抗戰的性質、進程、規模、抗戰力量的主體及其動員的程度等的概括,是并不相同的。比較之下,顯然A項最為全面。
三、否定型選擇
特點:否定型選擇題又稱逆向選擇題,即要求考生選出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題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以“不是”、“不包括”、“錯誤的”、“無關的”等語為標識。
例題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亞國家的發展有其區域特色。下列敘述不符合西亞歷史發展狀況的是:
A.改善農業環境,實現了糧食自給
B.一些國家邁入世界富國行列
C.產油國的經濟發展方式日趨接近
D.發起建立石油輸出國組織同西方壟斷資本斗爭
例析:做此類題采用排除法與直選法相結合的辦法最好,即根據自己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和理解,逐項排除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或確定符合題意的選項。本題中B、C、D是符合西亞歷史發展狀況的,因此不符合題意;但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說西亞“實現了糧食自給”是不對的,故正確答案為A。
四、比較型選擇
特點:比較型選擇題是把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現象放在一起,讓考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以考查他們的分析、比較能力。從試題形式上它可分為類比和對比兩種,前者是將同一類性質的事件、人物和觀點進行比較,主要考查它們的相同點。
例題4: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根本目標的共同點是:
A.推翻封建專制統治 B.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
C.由資產階級掌握政權 D.反對帝國主義侵略
例析:解此題首先可排除D項,因為改良派和革命派反帝要求不明確;A、C項與改良派無關,不屬共同點,亦應排除,因此答案選B。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是審準試題的比較點和要求,并注意結合課本逐一辨析備選項,然后選出正確答案。
五、組合型選擇
特點:組合型選擇題實際上是早年多項選擇題的變種,它考查的容量大、涉及范圍廣,是學生失分較多的題型。這種題型的題干一般由求答項和冠之以數字序號的三組以上的歷史事件或現象組成。由這些不同數字組合成的備選項,它們都是按一定關系(同類事件或現象)分解組合而成的。
例題5:下列機構中負責管理監察事務的是:①唐朝門下省②元朝御史臺③明朝提刑按察使司④清朝議政王大臣會議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例析:解該題可用排除法。本題中唐朝的門下省是負責審核政令的,由此可排除含①的選項;從清初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削弱又排除含④的選項,得出正確答案C。也可以從被選項排列組合的特點得知:①②③④中有兩項是錯誤的,其中①④均不管理監察事務,排除后可得出答案。解答此類題時可確定一個或兩個不符合題意的選項,排除包含這些選項的組合,得出正確答案,這樣可以提高答題準確率和解題速度。
六、材料型選擇
特點:材料型選擇題是學生考試時感到棘手的一種題型,是材料解析題迷你版的“改頭換面”。它的特點是在題干中引入新材料(文字、圖表),創設新的問題情景,然后設計出備選項。其形式一般是題干為材料,備選項為對材料的判斷和解釋,這就要求考生必須具備從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知識遷移能力。
例題6:“天津臨時政府委員會”第299次會議記錄顯示,該委員會支付給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項用于履行這一項條約。這一條約是:
拆除山海關炮臺10000元
拆除大沽南炮臺1000元
拆除大沽北炮臺3000元……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例析:解答材料題中的圖表題,應該充分注意圖表的時間范圍和數據變化規律,排除與圖表不符的選項。該題運用新材料設計新問題,考查學生的再認知識的能力。拆除北京到大沽口的炮臺,顯然是《辛丑條約》的內容之一。因此答案選D。
總之,選擇題知識覆蓋面廣、題量多,考生要踏實、牢固、全面的掌握所學基礎知識,輔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提高選擇題的正確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第三高級中學
江蘇省泰州市口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