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然而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它精練嚴肅刻板的敘述使不少人對它感到畏懼或枯燥無味而失去興趣。在這樣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情況下,怎樣讓數學課堂生機盎然煥發生命的活力呢?因此,小學數學教育是一種開放化、素質化、活動化、實踐化、個性化和社會化交融的教育,是一種生動、活潑、自主、充滿生命力的教育。在教學實踐中我著力于創設開放性的數學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顯示生命的活力。
一、開放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師生真摯的感情
1.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愛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對孩子們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實踐證明:教師對學生學習、生活諸方面無微不至的關懷,能在師生間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橋梁。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情感給予,會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并將此情感遷移到所教學科上。學生往往把愛護自己的教師的各方面特點內化為自己的特點,不僅能較好地接受所教的知識技能,也能有意無意地接受教師情感的熏染。因此,我處處關心、尊重、信任、理解和熱愛每個學生,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心,從而形成師生間的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碰撞的和諧師生關系。
2.賞識——增強學生的自信
欣賞是一種給予,一種溝通與理解,也是一種激勵與引導,可以使學生揚長避短,更健康快樂地成長和進步!因此,教學中我常對學生說“你的習慣真好”、“你越來越認真了”、“真沒想到你會進步這么快”、“批改你的作業是一種享受”……在樸實、平和的語言中減輕了學生的壓力,激勵學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二、開放學生的雙手,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兒童的思維處于具體形象水平,動手操作不僅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而且符合他們的思維發展特點。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的手、眼、腦等協同發展,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我常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多種能力并指導學法。例如:教學“畫圓”時,教師向學生提出要求:“誰能在沒有畫圓工具的情況下在黑板上、地上或本子上畫一個標準圓?”全班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被迅速地調動起來了,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有一小部分同學在操作實踐中失敗了。有的同學用線的兩頭各綁住一支筆(或粉筆),拉緊繩子用手按住一支筆,另一支手拿另一支筆在本子(或黑板上)一轉,就畫出了一個標準的圓;有的拿一根竹子,人站在同一定點,用竹子在地上一旋轉,也畫出了標準的圓……看到不同的畫圓方法,同學們既驚奇又激動。這時教師適時組織學生互相質疑,學生從中受到了啟發,從而探究出畫圓的兩個要素:定圓心和定半徑。疑問使學生產生了好奇,好奇又讓學生萌發想實踐,想創新的意識。就這樣課堂上煥發了無限生機與活力,也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潛能。
三、開放學生的語言,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頭腦思維的外化。教師給學生營造一種敢說、敢想、敢做的開放性課堂氛圍,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環境。讓學生都有口頭表達的機會。在允許學生說錯、思錯的寬松的訓練過程中,提高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能力,才能激發他們熱情主動參與探索。教學過程中,說的形式和內容可多種多樣,如請同桌相互說說看,請同學先自己說一遍,再看誰說得好,小組合作學習時讓學困生先說,好生補充等。可以讓學生說公式來源,計算的處理、思路過程、不同見解等。學生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了,更有利于思維的激發和發展。
四、開放學生的時間,鍛煉交流能力
現代數學的顯著特征即確保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課本三者之間的信息交流。課堂上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復習、預習、思考、討論、作業等,讓學生主動憑借對所學知識技能進行探索、消化、實踐、從而把所學的東西自覺地內化為自身的知識。我通常在知識容易出錯的地方巧設陷阱,將學習過程中的疑點和錯覺誘發出進而引導質疑問難,及時糾正錯誤,如:教學“混合運算”時,出示144÷6×144÷6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質疑、討論、對比達到解難的目的。既培養了學生細心審題和質疑問題的思考習慣,又增強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五、開放學生的空間,培養自我表現能力
每個人都有自我表現的要求,小學生更有這個愿望。尤其是表現成功后受到老師的表揚,甭提有多高興。因此,為了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在聯想、猜測、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合作。珍惜學生的獨立見解,發揮他們的智慧,如:在計算教學中的算法多樣性,可以在尊重學生求異思維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指導學生優化出最佳方法,確保學生學習主人翁的地位。
總之,讓數學課堂妙趣橫生,煥發生命活力,是實現“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一核心理念的重要研究內容,教師只有創設開放的數學課堂,才能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一個自主的學習天空,給數學課堂增添生命的活力和生機。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梅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