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滬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是在新《課程標準》下編寫的一本全新的教材,除了實現《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任務外,該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有些特點:1.突出“新”,即選材新穎。2.著重“探”,即著重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的培養。3.著眼“活”,即著眼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走向社會,讓學生了解物理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關鍵詞】新穎;探究;生活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新教材(滬科版)在全國各地正式全面使用已多年了,經過多年來的教學實踐,這套教材已基本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制定的課程目標、課程基本理念、內容標準以及實施建議等,注重了培養目標的調整、學習方式的變化、課程內容的更新、評價系統的改革,更多地注重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該教材有兩條主要的編寫原則:第一,提倡從生活走向物理,從自然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第二,科學探究靈活地貫穿于始終。
現行教材呈現以下明顯特點:
1.生動活潑,圖文并茂。現行教材用一些生動有趣的自然與生活現象引入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以圖代文,寓教于樂。
2.教材一般是按科學探究的各主要環節進行,讓學生在學習中親身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從中感受知識是怎樣形成的。同時課本增設“信息窗”供學生自行閱讀,以便開闊學生視野,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角度讓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學習物理知識。此外,課外“實踐活動”的增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參與意識、公民責任感及創新意識;有利于學生獲取直接經驗,豐富感性認識,以便促成學生有效的思考,使知識的掌握富于實際意義。
3.教學內容的編排順序靈活,不拘泥于傳統的知識本系,且注重與其他學科整合。現行教材的編排一般由常見的簡單易學的運動、聲、光等物理現象到力學的基本概念和規律,然后學習抽象概括程度較高的電學和能的基本知識,符合由淺人深、先易后難的認知規律。現行教材的章節零散多變,與原教材相比較刪除了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點,且給教師留下很大的教學空間。
4.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突出科學探究的教學形式,并提倡多種教學形式并存,促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積極主動的主體狀態。
5.教材難度明顯降低。現行教材對有些知識的處理,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計算題減少,并且難度降低。
6.循序漸進地安排探究活動,注重科學探究的過程的經歷與體驗。
教材的改革必然導致教法的改革。素質教育旨在 “面向全體”和“全面發展”,課堂教學不僅要傳授物理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傳統的教學方法,符合應試教育的要求,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應結合實際改革教學方法。我們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將課堂教學變成一種“討論——探究——創造——評估”四位一體的教學過程或教學模式
1.討論:將每一節課都看作由一系列小問題組成。每 一小問題提出之后,均由二個或四個同學討論,然后再收回總結。從而在整個教學 中形成討論——總結——討論——總結……的循環過程,形成一個個從發散到會聚的思維過程。這是探究與創造的必要條件與氛圍。
2.探究:將一節課中的一個或幾問題按照探究的方式展開教學過程,運用科學的思維程序進行探究。這是一節課中起“脊柱”作用的內容。
3.創造:指用本書的方法和知識去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在一節課的知識和方法探究結束之后,設計一定的問題情景,讓學生運用剛剛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情景中的問題,進行創造,從而使知識和方法活化。
4.評估:從內容上,可以評估探究活動的各各環節。包括:課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論證、交流與合作等環節。從角度上,可以討論各各探究環節的其他想法和做法、特點(包括優點和缺點),寫出探究活動的整體性總結、報告,討論探究感想、體會。
可見,“討論、探究、創造、評估”四位一體的教學過程或教學模式的四個方面,是指在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同時做到四種教學:討論式教學、探究教學、創造教學、評估反思教學。在一節物理課中,如果能同時做好這四種教學,就可以說是一節符合《課程標準》精神的好課。
二、一些具體的教學建議:
1.運用每章的整體結構及其閱讀指導,逐漸放手,引導學生自學,形成一種自主式的探究與學習過程。
2.探究過程離不開即時性的實驗,在實驗器材不足時,可配合一定的學具,形成一種邊學邊實驗的探究過程。
3.不一定按教材的體系章節進行教學,可根據情況、需要自由組合、取舍。
4.每節探究教學的課,內容不宜太大,從而為探究過程提供充足的時間。
5.不一定按教材的探究內容、程序進行探究教學,完全可以根據情況自己挖掘探究的內容,靈活運用并發展探究的思維程序。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點拙見,有不到之處敬請各位教育界同行不吝賜教。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2]《物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九年級)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3]《走向新課程:給教師的18條建議》 任長松
(作者單位:河南省鎮平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