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理念讓所有的學科教師都去積極投身到教學改革中去,并運用之理念去實踐高效的課堂教學。筆者在教學《烏鴉喝水》從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欣賞學生的獨特見解、鼓勵學生精彩的想象、滲透積極的生活態度等四個方面入手,使得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烏鴉喝水;有效教學
北師大版語文第一冊第十三單元的《烏鴉喝水》是一篇老課文,因為其內容淺顯、通俗易懂、趣味性強,又能對學生進行思維拓展訓練,所以一直以來都被列為重點講讀課文。每一次教學這一課時,不同的學生都會有不同的理解,產生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也不同,會有很多思維的火花閃現。最近一次學習本篇課文,一些現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
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我和以往一樣組織學生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烏鴉為什么喝不著瓶子里的水?”經過認真閱讀課文和觀察畫面,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原因有兩個:一是瓶子的口太小,烏鴉的嘴伸不進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烏鴉的嘴夠不著。但有一位學生有不同的意見:“是因為烏鴉的嘴太大了,伸不進瓶子。”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教室里熱鬧起來,學生也分成了兩派,一方認可這位學生的意見,另一方說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
看著學生爭論的熱烈場面,我靈機一動,在黑板上畫出了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再對比兩句話:(1)瓶子的口太小,烏鴉的嘴伸不進去。(2)烏鴉的嘴太大了,伸不進瓶子。讓他們說說這兩個句子的區別。通過看圖和比較,學生都說兩句話意思是一樣的。我因勢利導:“其實大家的答案是一致的,一些小朋友以烏鴉作為參照物,認為瓶口太小,瓶內的水太淺了;而另外一些學生以瓶子作為參照物,認為是烏鴉的嘴太大了。這二者之間沒有質的區別,是同一答案的兩種不同表達方式。”剛才還爭論不休的學生都接受了這個答案,并且學會了認真讀句子,從字里行間分析語意的細微差別,提高了辨析的能力。看到這樣的結果,我深深體會到,當老師的一定要用愛心和耐心包容孩子的一切,要正確對待學生的不同的意見,尊重他們的想法;另外,在課堂上要能隨機應變,靈活處理隨時發生的各種問題,這就要求老師的知識儲備要豐富。常言說,要給學生一杯水,你就要有一桶水。隨著網絡的普及,學生的知識面有可能比老師還要豐富,因此教師一定要不斷充實自己。
二、欣賞學生的獨特見解
課文理解后,一般大部分學生都會認為烏鴉很聰明。可是有一位學生卻提出了不同意見:烏鴉不一定喝到水!我立即追問:“為什么?” “因為石子會把水淹沒!”孩子忽閃著大眼睛。教室內靜得出奇,我也是滿腹狐疑。“石子怎么會淹沒水呢?連常識都不知道,以后回答問題前一定要多動腦筋!”我說話的語氣有些嚴厲了。但剛說完我就有些后悔了,也許孩子有自己的特殊看法。于是我又問:“你說說烏鴉為什么不一定喝到水?”開始他十分膽怯,經我再三鼓勵,他終于說道: “有一次我的瓶里裝水少,放進石子后,石子反而把水淹沒了。”我恍然大悟。是呀,書中只說瓶里有水,若是少半瓶的話,烏鴉就喝不到水了。真聰明!我當著所有孩子的面贊道:“今天你使我們學到了許多知識,謝謝你,小老師!”孩子終于自豪地笑了,臉上洋溢著喜悅和自信。
且不說“烏鴉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確,但它卻充分表現了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從實踐中得出結論更是一種求實的科學品質。不正是由于這種精神、這種品質,才有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真理嗎?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沒了!”卻差點被我視為不知常識,還成了教育其他學生的反面素材。如若一個極富創造力的見解就這樣被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也許就會夭折在課堂這個搖籃里!教學應是一種對話,對話中既沒有無所不知的圣人,也沒有完全無知的愚人。師生雙方相互平等,在對話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在以上教學中,我慶幸自己尊重了學生的觀點,耐心地聆聽了學生的見解,此刻,教學的意義就超出了烏鴉能否喝到水的問題了……
三、鼓勵學生精彩的想象
在討論課后習題“你還有什么辦法能讓烏鴉喝到水?”時,有幾個答案引起了我的興趣:(1)烏鴉用吸管能喝到瓶里的水了;(2)找來一個紙碗,把瓶里的水倒進碗里,也可以喝到水;(3)可以往水里放些蘇打和醋,那水就會沸騰,慢慢地水就會滿到瓶口。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答案呀!教師是成年人,經驗豐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學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維更具情感性、發散性和靈活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認真傾聽學生的答案,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你會發覺兒童的世界是多么豐富多彩,他們的心靈純真無瑕的讓人向往。
四、滲透積極的生活態度
在教學中,討論“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著水”的這個問題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嘗試探索對于他們來說是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一改往日用可見掩飾的方式,設計了一個和課文相似的實驗:講臺上放了一個瓶子,瓶口比較小,里面裝有少量水,旁邊還放了一些小石子。然后我請了班上一位不愛發言的學生上來演示烏鴉叼起石子放入瓶子的過程,其他同學都很感興趣,圍在講臺周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看著這位同學小心翼翼地將小石子抓起,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里。因為瓶口很小,一不小心石子還會掉出來。后來,看到水漸漸升高了,同學們興奮之情溢于言表,都想動手試一試。
第二天,很多孩子都高興地告訴我,他們昨天晚上在家里也做了同樣的實驗,水真的一點點升高了。很多家長也參與進來,和孩子一起實驗,并且引導孩子解決家里出現的一些小問題,這讓孩子們對如何解決生活中一些困難也產生了研究興趣。一篇人人皆知的課文,卻讓孩子們悟出了在困難面前要積極想辦法,這是我以前不曾想到的。
總之,教師應該從教學的點點滴滴去關注學生,用“心”去體會他們的感受,選擇他們較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正確的引導,學生的思維一定會開出燦爛的花朵!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高新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