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感是對語言的一種直覺思維能力。語文教學以語言實踐能力訓練為中心,而語言實踐能力的訓練又以語感訓練為中心。語感的強弱直接體現學生閱讀文章和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學生的語文修養。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有主動探究的精神,能迅速、直接捕捉到文字信息的豐富內涵,體會其弦外之音,就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著重從三個方面探討加強語感培養的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淑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先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夏丏尊先生更是明確強調:“強烈敏銳的語感,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核心。”可以看出,語文教育家一致認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語感的培養。現對語感培養的策略談點初淺的做法。
一、加強朗讀,培養語感
新課程標準強調,中學階段要重視朗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略讀和瀏覽。讀是學習有味道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強調讀書對訓練語感的有效性。朗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途徑。翻開中學語文課本,其中不乏精美的散文、小說和感人肺腑的詩歌,還有犀利的雜文……這些都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教師要真正認識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訓練學生。如教學朱自請的《春》時,教師以充滿喜悅和希望的感情基調,以輕柔、緩慢的基本語調進行朗讀,在各層次間停頓時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語斷情不斷,便可將學生帶進春天優美景色中。學生被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所感染,便會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優美意境中,進而產生強烈的朗讀欲望。如讀《最后一課》結尾:“散學了——你們走吧。”其中“散學了”這句話里有許多未盡之意,如祖國淪陷了,最后一課結束了等,有無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因此讀完這句話后要停頓。如朗讀《故鄉》一課中閏土這一人物形象時語氣要有所不同:讀寫少年閏土的內容應該是明快流暢、天真而豪放的語氣,這樣使人仿佛看到他滔滔不絕、話猶未盡的樣子,感受到少年閏土的活潑、勇敢、機智和見多識廣;讀寫中年閏土的內容時要用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的語氣,讓人感受到一個封建社會底層破產農民的遲鈍麻木,生活的重負給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級觀念對他精神上的摧殘。可見朗讀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利于語感的培養和訓練。
二、品析語言,培養語感
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葉圣陶先生講到語感訓練時曾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所以,語感訓練必須指導學生深入推敲詞語,讓學生學會如何具體地品味語言。
1.揣摩比較文章的重點詞語。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的培養語感精確性的有效手段。在閱讀教學中,往往發現課文中有些詞語雖然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也不難理解,但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抓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領悟語言運用的規范意義。
2.細細品味文章的關鍵語句。正像葉老所說:“讀者必須捉住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來——也就是接近作者旨趣希望。”怎樣的難以言傳的如夢如幻的意境啊!只有細細品嚼豐富玩味,才能對“夢幻”的使用之妙了然于心。
3.寫詞造句。用眼看書,有些詞常常視而不見或過目即忘,但用筆去寫情況就不同了它可能造成較為深刻的印記,并且書寫過程能提供一個思考的機會,,強化對詞語內容的領會,所以要動筆寫詞。因為掌握詞語的最終目的就是應用,而且應用本身也是一種深入性理解,起著強化語感的作用。所以要多造句,并且力求多角度多形式地造句。
三、利用空間,訓練語感
利用空間,訓練語感。面對課文中的空白,學生會主動、積極地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上去,從情境上去領略它,用情感去感受它,從本意或上下文的連貫關系上去推薦它。可見,教師利用空白效應,是訓練語感的有效途徑。
1.續寫未完之事。如《孔乙己》結尾處寫道:“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怎么死的?讀者不得而知。從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到孔乙己終究一死之間,魯迅留下了空白。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空白,引導學生根據孔乙己的性格和境況,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聯系課文和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推究“孔乙己之死”。通過填補這個空白,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受更深刻,對孔乙己悲慘命運的認識更清楚,對主題的把握更準確。
2.想象未全之形。如《陌上桑》寫羅敷“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這只寫了羅敷“的衣飾之美,而羅敷的長相、身段是一片“空白”。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學生,都能根據各自的生活經驗和審美標準想象出無數美麗動人的羅敷:或白皮膚,或黃皮膚,或黑皮膚,或苗條,或豐滿。投入多,語感就深了。
3.琢磨未盡之語。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掌柜取笑他因偷東西而被打折腿。這回,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孔乙己怎么不說了?有什么難言之隱?作者留下的空白,似乎妙不可言,但學生又分明可以感受到,領悟到。
4.感受未盡之意。如《荔枝蜜》結尾處寫道:“這天夜里,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小蜜蜂”。楊朔寫“做夢”要表達什么?意猶未盡,留下了空白。這樣的結尾猶如撞鐘,清音有余,回味無窮。。
當然,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語感的方法還有很多,例如啟發學生聯想和想象、揣摩句式變換,讀寫結合——總之,語感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科學的訓練過程,教師應因人而異,根據學生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培養其語感。
(作者單位:福建省泰寧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