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在初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一類型的題目同學們在解答時容易出現錯誤,主要是對物理概念、規律理解不深,以及忽視題目給出的隱含條件而造成的。現就這一類型的錯題簡單分析如下。
【關鍵詞】題目;錯解答案;錯解分析;正確答案
初中從八年級開始,開設了一門新的學科——物理,在九年級以及高中各年級將要繼續學習這門學科。要學好物理,做好相應的練習,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非常重要。然而,隨著學生學習的物理規律逐漸增多,在運用這些基本規律客觀分析問題時,經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的是對基本規律的不理解,有的不能準確地應用規律。
示例1: 墨水瓶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哪一對力是平衡力( )
A 墨水瓶所受的重力和墨水瓶對桌面的壓力
B 桌面對墨水瓶的支持力和墨水瓶對桌面的壓力
C 墨水瓶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對墨水瓶的支持力
D 墨水瓶所受的重力和墨水瓶對桌面的壓力
錯解:B
分析:學生對力的三要素的概念欠缺,尤其是力的作用點應在受力物體上搞不清,其次是二力平衡條件中的“作用在同一物體上”應用不能到位,再就是對“相互作用的二力”和“平衡的二力”區別不開。平衡的二力“同體”,相互作用的二力不“同體”,相互作用的二力的性質相同而平衡的二力的性質不一定相同。答案B中的二力不同體,屬于一對相互作用的二力。
正解:C
示例2: 向前運動的密閉的玻璃瓶中間有一個氣泡,當玻璃瓶突然靜止時,瓶中的氣泡將( )
A 向前運動 B 向后運動
C 靜止不動 D 都有可能
錯解:A
分析:一般學生會以氣泡作為研究對象,認為氣泡開始隨玻璃瓶運動,當玻璃瓶突然靜止時,氣泡由于慣性會繼續向前運動。其實,學生沒有弄清決定氣泡運動的原因并不是玻璃瓶的運動狀態,而是玻璃瓶內水的運動。也沒有考慮到物體的質量對慣性的影響,水的密度比空氣大,相同體積的水的質量也比空氣大,因而對運動的影響比空氣大。當玻璃瓶突然靜止時,水由于慣性保持向前運動,從而使得氣泡向后運動。
正解:B
示例3: 一電動機線圈的電阻為1Ω,線圈兩端所加電壓為2V,通過電動機的電流為0.8A,求電動機正常工作1min在線圈上消耗的電能是多少?
錯解:W?UIt?2V×0.8A×60s=96J
分析:學生不能區別電能公式W=UIt和焦耳定律公式Q=I2Rt應用,電動機線圈上消耗的電能全部轉化為熱能,產生的熱量多少跟通過導體的電流,導體的電阻和通電的時間有關,應該使用Q=I2Rt進行計算。而使用W=Uit計算得出的電能是電動機所消耗的全部的電能,此電能的大部分轉化為機械能,只有一少部分在線圈的電阻上轉化成熱。
正解:W=Q=I2Rt=0.8A2×1Ω×60s=38.4J
示例4: 兩只燈泡,甲燈標有“220V 40W”字樣,乙燈標有“220V 100W”字樣,并聯在220V電路中時,甲燈比乙燈亮,如果將兩只燈泡串聯在220V電路中時,較亮的是 燈。
錯解:乙
分析:學生認為乙燈的額定功率100W比甲燈的額定功率40W大,并聯時是乙燈亮些,串聯時還是乙燈亮些。他們沒有弄清亮度不是由額定功率決定的,而是由實際功率決定的。把甲、乙兩只燈泡串聯在220V電路中時,它們兩端各自的實際電壓都小于額定電壓,所以,兩燈的實際功率不再是100W和40W。誰亮些,須求出它們的實際功率,再比較得出。
R甲=U2甲/P甲=(220V)2/40W=1210Ω,R乙=U2乙/P乙=(220V)2/100W=484Ω, R總=R甲?R乙=1210Ω?484Ω=1694Ω,I=U/R總=220V/1694Ω=0.13A,P甲=I2R甲=(0.13A) 2×1210Ω=20.5w P乙=I2×R乙=0.13A2×484Ω=8.2w可見,P甲>P乙,故甲燈亮些。
正解: 甲
示例5: 一小孩從滑梯上滑下,他下滑的速度越來越大,臀部有灼熱的感覺。則小孩在下滑的過程中他的機械能將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錯解:變大或不變
分析: 學生解題在讀題時常常只看清題目所給的一個或兩個已知條件,然后運用與這些條件相關的物理原理來解題。不會整體分析題目所給的全部已知條件,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主要的已知條件。此題給的已知條件有:下滑,速度變大,灼熱。認為機械能變大的學生,只用了一個已知條件——速度變大。小孩速度變大,小孩的動能變大,則機械能變大。認為機械能不變的學生用了兩個已知條件——下滑和速度變大。他認為小孩下滑時高度變小,重力勢能變小,轉化為小孩的動能,使小孩速度變大,機械能保持不變。須知,此題的主要已知條件不是下滑,也不是速度變大,而是灼熱。小孩下滑時臀部有灼熱的感覺,表明小孩的一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小孩的內能,導致小孩的內能增大,機械能變小。
正解: 變小
(作者單位:湖北省仙桃市西流河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