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閱讀教學因缺乏創造性而備受批判,特別對于農村中學的學生,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開發他們的思維就要教師主動探索嘗試新的、更為有效的閱讀教學。
【關鍵詞】閱讀教學;引導;語文素養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所占課時最多,所用精力最大。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聽說教學相比,明顯處于首要地位,因為閱讀教學的任務是傳授語文知識,培養閱讀能力,教會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閱讀能力是提高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的基礎,是從事學習、工作的基礎能力,被譽為“智慧之源”。
一、教師點撥“欲說還休”
從學習效果而言,學生的反起著重要作用,它是教師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前提下引導學生進行讀書體驗的一種教學活動。要想使語文教學生機盎然、成效顯著,必須轉變教學的思維和理念。
在處理師生關系上以就閱讀教學目標而言,一堂課沒有完成預定的具體教學任務,不要大驚小怪;就教師行為方式而言,教師要善于將自己的思維水平“暫時退回”到與學生相仿的思維狀態,要善于“假裝不懂”,將閱讀教學由“教師中心”轉向“師生對話”。教師只是激發或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體驗、研討、感悟、探究,而教師本人不以閱讀理解的“權威發布者”立足于課堂,不是明確的對學生閱讀理解“作指示”,而是留幾分“醉意”,傾聽學生的聲音,與學生平等交流。如此,在充分的討論與爭辯中,在愉快的合作與交流中,在自主的體驗和探究中,只要我們教師把握準度,有效地控制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路徑”,學生就會獲得并提高語文素養。
二、學生鑒賞“山重水復”
心理學的認知規律告訴我們,對一個對象的認識,首先知道“是什么”,然后才是“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對一篇文章的閱讀也是如此。而對閱讀對象,我們應該逐步探討它“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弄清這三個問題,也就初步感知了讀物內容,對內容就有了整體把握。感知閱讀文章內容不妨從標題入手。文章的標題猶如衣服的衣領。拎著衣領,衣服就自然舒展。抓住標題,文章就脈絡清晰。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抓住一個“退”字,閱讀課文第三段核心內容,就可把握燭之武高超的游說藝術,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通常情況下用一課時的時間進行,讓學生在朗讀、默讀、瀏覽中把握課文內容,悟出點東西。
三、在“遮掩”與“爭渡”中激發學生創新
學生中形成了頭腦風暴,個個各抒己見,體會到自己創新的快樂。當然我們要激發這種創新應該注意:
1.打下一個良好的“精神的底子”
為了給學生打好一個“精神的底子”,在閱讀教學中起碼應當解決這樣幾個問題:(1)掙脫一個學期只讀一本教科書的樊籠。其實,廣大的語文教師也不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是靠讀語文課本得來的,但是,閱讀教學的現狀和習慣,又使他們難以越雷池一步。每學期只講一本書,還覺得時間不夠用!(2)使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密切結合起來。精神的形成,離不開實踐活動。閱讀實踐真可謂海闊天空。切莫把活動課當成變相的補課和作業課?。?)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融會貫通。相互依存、互相促進。但是,當前,連人教社編輯出版的自讀課本都不給學生訂購的學校和教師,恐怕不是少數;學生課外無書可讀的現象,恐怕也不是個別的!
2.能不能讓學生提出問題
對于語文課來說,學生自己提問的可能性極大,因為學生學習一篇課文決不是從“零”開始的。中小學學生是在母語環境中學習母語;是在已經基本上掌握了口語的前提下,學習書面語的。因此,他們在初讀一篇課文(包括文言文)之后,大體能夠了解課文的大部分意義,這大概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更何況大部分課文的內容和意義,可以和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體驗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可以喚起學生種種不同的聯想或回憶,可以引發出各種不同的態度:贊成的、反對的、熱烈的、冷漠的……由此看來,閱讀教學面對的決不是“零度空間”。閱讀教學的空間極其廣闊、深遠,而且是多有差異、千變萬化的。如果我們的閱讀教學能夠建立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能夠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體驗為前提,從而保持一定的高度。難度和廣度;那么,閱讀課或許不會給學生一種“上不上都一樣”的感覺,或許會讓學生產生一種常學常新、欲罷不能的喜悅。
在閱讀教學中讓不讓學生提問,如何引導學生提問,看起來是一個教學方法和技術,其實是一個教學觀念問題。
3.是否敢于直面學生的個體差異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尤其突出。因此,語文教師是否敢于直面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否善于處理學生的個體差異,實在是一個不能不重視和不能不研究的問題了。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得善于區別個體的差異;其次要善于組織“合作學習”,充分發揮班集體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實現“師—生”“生—生”之間多向交流的人際合作;再次應善于組織“分層推進”的教學活動。這些問題都以全新的面目出現在語文教師面前,激勵著我們去探索、去解決。
教學的好壞反映語文教學質量的優劣,因此我一直積極嘗試新的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思想的指導下,唯有不斷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養,豐富自身底蘊,占有教育資源,不斷開拓進取,才能為自己開辟出一片嶄新的天地來。
【參考文獻】
[1]錢理群.語文教育門外談【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7).
[2]李衛東.李衛東講語文【M】,北京語文教育出版社,2007(12).
[3]錢理群:我的教師夢【M】,北京文藝1998(7).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來龍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