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詩歌教學隸屬于語文學科教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語文素養和增強人文素養,因此,詩歌教學與語文學科教學兩者有著不可剝離的共性,詩歌相對于其他語文學科分支而言,更能夠提高學生的內涵,更容易浸潤學生的心靈。筆者就高中詩歌教學的價值及如何施展談幾點看法。
一、詩歌教學的價值體現
從古至今,詩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憑借敏銳的眼光對生活和社會洞察至微,他們深邃地思考并感悟著生活,超然地俯瞰并感慨著人生,他們體驗和思考著我們所感覺不到的、不愿深思的事物,并將他們的情感和思想發揮至極限,促使他們脫離了庸常生活,成為了一個精神標高。因此,學習他們的詩有著豐厚的人文底蘊和精神價值,亦是對生命唯美的表達。
1.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言是融合思想和情感,后經想象與構思而形成的藝術品,而詩歌又被稱作為是“最高的、最純粹的語言”,簡短的文字卻凝練、含蓄、靈動、鮮活。詩歌教學可以憑借其語言特點而讓學生品味到詩歌的語言魅力,通過詩歌教學讓學生踏著詩歌生動的節奏和韻律來盡情地欣賞和體味語言的千姿百態,在體驗中,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增強。
詩歌是詩人超然的感慨與深邃的思考,因此,在語言中飽含豐富的想象、恰到好處的留白、突破常規的表達等詩歌外露出來的特點跳躍性大,意象的指向也甚為模糊,通過詩歌教學,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去感受詩人的意境,去鑒賞詩歌,可以在學習活動中促進自身閱讀鑒賞水平的提升。
2.增強學生人文素養
打開中國的文學、文化寶庫,迎面而來、最為奪目的是燦爛了數千年仍光鮮照人的詩歌,詩歌是經典,是傳承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載體,同時詩歌又像漫無邊際的海洋,幾乎包容、積淀著自宇宙鴻蒙以來我們中華民族一切的文化與文明,展露著數千年中華民族文化骨血,是民族智慧的源泉,是國人情感的依托和精神的歸宿。通過詩歌教學可以讓學生明晰歷史、指向未來,帶著民族的智慧走向世界。
詩歌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人生趣味,幫助學生蘊蓄一個審美的人生,詩歌把語文課堂點染成純美的、流溢濃郁的詩情的唯美境地,讓學生在感悟詩趣的同時漸漸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通過詩歌的學習擁有一顆真誠且充滿新奇的心,達到遠離淺薄與庸俗,走向精致與高雅的人生目的。
二、詩歌教學的基本原則
1.情感愉悅性原則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情感愉悅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對于詩歌教學亦是如此,我們的教學必須從學生的情感出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的情緒與詩歌本身蘊含的情感愉悅、和諧的交融在一起,脫離詩歌學習的枯燥乏味,達到學習詩歌是一種快樂、一種享受的理想教學境界。
例如,在和學生一起鑒賞五代詞人溫庭筠的詞作《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時,筆者首先選取現在正在熱播的《甄嬛傳》中的一個影像片段創設一個意境:安陵容應華妃的要求而唱歌,影像劇中的安陵容就唱了溫庭筠的《菩薩蠻》。先讓學生感悟視頻中安陵容所透露的哀怨之情,激發起學生閱讀和探討的興趣。
2.強調積累原則
“腹有詩書氣自華”,積累是提升學生語言素養的前提,事實也表明,量變會導致質變,我們的詩歌教學除了課堂上和學生一起進行鑒賞以外,在課堂外,還應給學生營造課外經典誦讀的詩歌學習氛圍,達到“墻外開花墻內也香”。通過學生大量的積累實現“詩感”的增強,同時積累的過程是學生自選詩歌的過程,在選擇詩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詩歌鑒賞能力。
3.個性創造性原則
“一千個人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比如《錦瑟》,眾說紛紜千百年難以解釋,就像元代詩人元好問也曾在《論詩三十首》中感嘆像《錦瑟》這樣的詩固然好,但就算東漢的大訓詁學家鄭玄再世,也只能望之興嘆,無力為它作注。有些詩歌大師都不能釋然,何況是我們的學生呢!我們的詩歌教學必須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重視閱讀的同時不能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創造本質。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人生閱歷、情感體驗和再造想象,我們在教學中應當將這些元素融入到詩歌鑒賞當中,摒棄“標準化”、“統一性”的借口,給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松開學生活躍的思想的枷鎖。
4.適當留白原則
留白是詩歌的本質特征,因此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應該從這一特征出發,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
筆者在一次活動中,聆聽了兩位老師教晏殊的《蝶戀花》這首詩歌,這兩個老師在課前都作了精心備課。在執教過程中,一位老師又展示多媒體畫面,又放音樂,又抑揚頓挫的進行講解,乍一看,課堂形式豐富多彩。另一位老師從自己聲情并茂的泛讀開始,課堂上不是一味的傳授知識,而是在課堂上留有時間指導學生自己朗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詩歌中的情感,課堂容量不大,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很多。兩者對比,前者的學生看似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但其實是被動的學習、接受,而后者在課堂中多次留白,讓學生自己去朗讀、想象、思考、體味,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力。每位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知識基礎,老師的思維不可能替代學生的思維,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思考不能滿堂灌,課堂上要適時留白,讓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對課堂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從而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總之,我們的詩歌教學切不可走入逼仄的功利化的通道,應該讓學生深入了解詩歌蘊含的價值,明確自己學習詩歌的目的,根據自身特點自主自愿而且快樂地走近詩歌、走進詩歌。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