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要成為學生學習、生活引導者的新要求,因此,教師應積極提升個人文化素養(yǎng),用人格魅力吸引學生、感染學生。那么教師應該提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養(yǎng)呢?從深厚的文化底蘊、較強的語言功底、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以及敏捷的思維能力這四方面談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的教學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基本素養(yǎng)
眾所周知,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教師擔負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教師提升個人文化素養(yǎng)已是刻不容緩,教師應摒棄以往只傳授知識的教學理念,積極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成為學生連接學校、家庭、社會的紐帶,這對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應積極提升個人文化素養(yǎng),用人格魅力吸引學生、感染學生。那么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哪些教學素養(yǎng)呢?
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要通讀教材和參考書,還要做到博覽群書,豐富自身的文化內(nèi)涵。閱讀是豐富教師文化的有效途徑,這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逐漸加快,教師很多時候不是不想讀書,而是沒時間靜不下心來讀書,教學時,很多教師出現(xiàn)“吃老本”的情況,引用的教學素材大多都是以前積累的,一個例子、一段名言、一篇文章經(jīng)常是用了再用,缺乏新意、創(chuàng)意。教學手段通常也無非就是學習生字、講解字詞、背誦課文,不管是課堂提問還是課后習題都有標準答案,教師教得很輕松也就不怎么認真?zhèn)湔n了。如今,新課改對小學語文教學重新定位,提倡“大語文”的教學觀,這使得很多小學語文教師一下子茫然失措,不知道該如何適應生活處處皆語文的教學理念。其實,無論怎樣改革,語文教學始終離不開文化的熏陶,只有擁有豐厚文化底蘊的教師才能夠“笑談教學變革”,才能適應時代的不斷進步。因此,教師應秉承“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博覽古今,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這樣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二、要具備較強的語言功底
語文是一門非常富有感情色彩的學科,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肩負著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教師的語言是一項很重要的基本素養(yǎng),是影響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之一,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語言功底。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將語言說得流暢、清晰,語言還要飽含豐富的情感。情感主要來源于教師對文章的體會以及對生活的感悟和對學生的熱愛。但是,很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語言的重要性,在進行范讀的時候往往也是平淡無味,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悲痛的課文時,很多教師的范讀缺乏必要的感情,平淡的朗讀無法觸動學生的情感,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其原因就在于教師沒有進入文章的角色中去,語言蒼白無力,情感更是平淡無奇,致使學生無法感同身受,體會不到作者的心情。而有較強語言功底的教師,范讀時語言簡練、準確,條理性、邏輯性非常強,聲音抑揚頓挫、鏗鏘有力,能夠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非常具有感染力。因此,只有擁有較強的語言功底才能促使學生理解文章主旨,抓住文章中心,明確文章重點。
三、要有語文學科的系統(tǒng)知識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逐漸走進課堂,電腦的廣泛應用使得很多教師認為不必再掌握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使用電腦就可以完成對知識的梳理和歸納,教師應將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改變教學方法上,這樣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確,電腦可以儲存知識,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但是知識是不斷更新的,是教師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來領會的,如果過度依賴電腦勢必會導致教學質(zhì)量下降。語文知識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話甚至每個字詞都蘊涵著豐富的知識,這些知識有些是需要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去感悟,有些則需要教師的詳細講解,里面可能涉及到一些典故、一段歷史,甚至會有科學、藝術、哲學等方面的知識,教師如果沒有語文學科和相關學科的系統(tǒng)專業(yè)知識就很難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從而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師還應具備開設第二課堂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知識、受到教育。例如,可以組織小學生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繪畫,或者是指導學生做風箏,然后在風箏上寫毛筆字等,讓學生親身體驗,用心感受,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教師應仔細鉆研教材,全面、系統(tǒng)、扎實地把握專業(yè)知識,注重吸收新的知識,優(yōu)化知識的結(jié)構(gòu),做好知識儲備,教師還應拓寬知識面,擁有豐富的情感,這樣才能順利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四、要有敏捷的思維能力
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擁有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較強的語言功底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要具備敏捷的思維能力,這主要是指教師要有一定的判斷、推理、概括、總結(jié)、應變的能力。教學要有預測,即教師在備課時要能想到學生會有什么樣的疑問、要提出什么樣的問題等,但預測是不完全的,小學生的思維很活躍,經(jīng)常想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這就為教師帶來了挑戰(zhàn),如果教師沒有敏捷的思維就很難回答學生的這些問題,從而難以駕馭課堂。例如,當學生問出一些跳躍性很強的問題時,教師要能很快地判斷出這些問題值不值得探究,是簡單回答還是加以引申,是直接回答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或者是相互討論得出答案,以及通過回答問題能否讓學生得到啟發(fā)。又如,在與學生對話的時候,教師不僅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想法,還要迅速地分析學生的語言,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再有針對性地引導和點撥,從而達到優(yōu)化教學的目的。思維敏捷的教師不僅能夠化解學生的問題,還能夠巧妙處理一些突發(fā)事件。例如,在上公開課時,很多教師會遇到課件不能打開、電腦死機的突發(fā)狀況,有的教師會焦急等待,手忙腳亂地試圖修復電腦,思路也被打亂,影響課堂效果。但有的教師卻很鎮(zhèn)定,迅速改變教學方式,在幻燈片不能播放的時候憑借自身的教學功底,使用生動的語言進行講述,最終博得眾人的掌聲。
總之,小學的語文教師應具備的教學素養(yǎng)還有很多方面,如組織管理能力、實踐拓展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等,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要有淵博的文化知識、深厚的語言功底、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以及敏捷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應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提高自身教學素養(yǎng),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進步,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體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