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是使學生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重要條件,也是開發學生智力,使學生得以快速提高覺悟的基礎。有人曾打比方說,傳授知識是給學生“獵物”,培養能力是給學生“獵槍”。“獵物”再多也有吃完的時候,只會給了“獵槍”讓學生自己去獲取“獵物”,才可無盡享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交給學生“獵槍”。下面就如何培養學生能力談幾點認識。
一、指導學生預學,變“學會”為“會學”,是能力培養的基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中學生個性活潑、好勝心強、渴求自立,喜歡獨立思考,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懂自學,習慣于“專心聽老師講”。為使學生“學會”變“會學”,指導預學是能力培養的首要環節。
1.興趣話誘預學。贊可夫說過:“興趣是開發智力的催化劑。”預學前,我針對不同的課文內容,運用風趣幽默的開場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形成“見梅欲滴口水”狀,造成“要知故事如何,且后課文分解”的心理。如學習“重視交往。學會交往”一框時,我先講了“狼孩”的故事,再問為什么一個十幾個歲的“狼孩”重新回到人群中時,不適應社會生活呢?要知原因所在,請看課文便知。這樣,就增強了學生預學的誘惑力。
2.給提綱引預學。在學生自讀課文前,教師要給出閱讀提綱,為學生提供路標和向導。閱讀提綱通常以設問或點撥的形式,緊扣重點要點,綱目明確,多層次多角度引發,如講授“我國政體”一課時,我設置了如下思考提綱: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一我國為什么要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一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一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構之間的關系。由于指示性提綱的作用,在預學后,教師只花了少量時間的講解,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3.教方法助預學。預學時,我總要求學生眼手、腦等各種器官關用,手里要拿筆,邊看邊想邊用不同符號或不同色彩對概念、原理、重要句段勾劃圈點;易懂的粗讀快讀,新內容細讀慢讀,前后知識聯起來想一想,問題反過來想一想,讀完后把課文要點、脈絡寫下來,并記下“不懂”或“不太懂”的問題,以待老師講解時點撥。
二、師生共同提問、共同講解,是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討論講解法,其目的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預學積極性。討論講解是討論與講解相結合,也就是師生共同、共同講解相結合,首先針對學生在預學中不能解決的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問題先組織學生討論,對于那些在討論中仍不能解決或解決不深不透的則由教師講解啟發。如在學習“誠信”這一框時,為了解決“老實不吃虧”這一難點,我先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某一天輪到你團隊值崗,偏巧自己班上有一位同學犯了校規,又無他人看見,你如何處理這件事?”相當一部分同學認為,隱瞞事實,保住班級紅旗。也有一部分同學提出今天是我們一個班一個同學一件事,而明天他們班可能是幾個同學幾件事,假如大家都同樣想,一樣做,長此下去,班紀校風是占了便宜,還是吃了虧?通過師生共同提問、共同講解,本框的難點就自然解決了。
討論講解是先提問討論后講解,是將“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有機結合起來,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是使學生對知識主動積極地去掌握,而不是消極被動地去接受。
三、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能力培養的重要保障
“親其師而信其道。”實踐證明,融洽的師生關系是使學生產生良好學習情緒的觸發器,是搞好政治課教學,提高思想教育的重要保障。首先是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和對學生學習自主性的認同,教師應把學生當作共同學習的年幼朋友,把自己看成是學生的年長同志,相互之間保持互相信任的合作關系。其次力求課堂教學氣氛的民主、和諧、充滿情趣。只有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才能取得雙方之間心靈的溝通,它能直接影響學生學習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
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建立師生之間完全平等、毫無師道尊嚴,充滿生氣的課堂氣氛,學生才敢大膽質疑,才樂于與老師展開討論,才會不“唯書”,不“唯師”,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如在一堂課上講到“國防”方面關于先進武器時,我一時把俄羅斯研制的白揚導彈誤說成美國時,班上一位陳姓同學在下面坐著說:“老師,你錯了。”當時我沒有直接指責他的不禮貌行為,而是表揚了他,“你知識面很寬”,他非常高興。由于我們之間沒有那種師道尊嚴,發揚了教學民主,使他找回了自信,因而他從此自動自覺地預學,總想在討論中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敢于找出老師的“毛病”,成績也就大幅度提高。
四、采用問題教學法,質疑釋疑,是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
質疑在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質疑的過程就是思考、探索、發現的過程,其本身就是發展創造性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從問題開始;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先導,質疑問難是求異的開端。 在傳統的政治課教學中,習慣于教師講得多,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時間少,助長了學生的依賴性和惰性,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進一步發展。因此,在政治課教學改革中,必須堅決地拋棄“注人式”,采用問題教學法,變“接受學習”為“發現學習”,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大膽質疑,主動探求。如在學習“尊重科學、堅持真理、破除迷信”一框時,有同學提出:“既然法輪功是偽科學,是迷信.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知識分子去相信它,是不是說明科學不一定能戰勝迷信?”許多同學對此也都議論紛紛。后經討論與分析,同學們對“科學必然戰勝迷信”這一客觀真理就有較深刻的認識。再如在講環境問題時,一位平時關心時政的同學提出:富陽市政府為什么要推出“重獎舉報污染源”?我列舉了幾件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嚴重危害的事例,同學們意識到了重獎舉報污染源和環境治理的重要意義。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引導學生養成質疑習慣,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技術。
總之,政治課教學中能力培養的方法和途徑很多,還有待于深人研究,在新的探索中總結新經驗,走出新路子,取得新成果,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之必要。
(作者單位:福建省泰寧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