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地理離不開“圖”,引導學生識圖、析圖是初中地理的重要教學內容,識圖能力是學生的一項重要技能,提升學生的識圖能力是學生學好地理的推動力所在。結合筆者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學實踐,就提升學生識圖能力的新途徑談幾點筆者的想法,望能有助于教學實踐。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識圖;能力
從初中地理的學科特點來看,引導學生識圖、析圖是初中地理的重要教學內容,識圖能力是學生地理學習中一項重要的素能,識圖能力的提升是學生學好地理的推動力所在。那么有哪些具體的措施可以提升學生的識圖能力呢?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學實踐經驗,就該話題做簡單的分析。
一、圖文并茂學地理,樹立正確的識圖意識
從初中地理的知識結構來看,“地圖”是重要的知識骨架,具有形象化、直觀化、綜合化等諸多表現形式,憑借鮮艷的色彩,地圖能夠很好的落實地理知識內容,用圖講解知識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不過,環顧當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實際,由于圖形資源缺乏必要的處理,導致學生面對地圖,僅僅是瀏覽,對知識的提取未能做到全面,難以形成正確的識圖意識和習慣。
為了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讀圖習慣,筆者從學生對地圖感興趣這一學習特點出發,將與圖形相關的地理知識用文字的形式滲透到引導學生的識圖過程之中,實現地理分布、成因、規律的學習在看地圖、識地圖的過程中完成,實踐證明這種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成就動機,有效的幫助學生形成識圖興趣和識圖意識。
二、活化地圖教學,催生較強的識圖能力
從初中生的學齡特點來看,他們都正處在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各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強,但是潛力巨大,學生的能力還不是很穩定,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對問題的分析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識圖能力的培養也是如此,與文字表征相比,圖形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傳統的地圖教學過于單一和死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識圖能力容易出現先盛而后衰的現象,筆者認為,要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一定要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和地圖的內在特點,“活化”地圖是最為有效的方法,圖形的活化過程是創新的過程,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多層面來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的過程。例如:筆者在和學生一起探究“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這一內容時,看教材,只是給出了演示圖,這一靜態的圖形不利于學生理解上的深化,讓圖形動起來更能夠撥動學生思維的撞針,為此,筆者要求兩名學生到前面講臺進行“地球”和“太陽”這兩個角色的扮演,“地球”開始自轉,“太陽”也開始轉動,通過學生的演示教材的地圖“活了”,通過角色扮演,其他學生在看表演的過程,實現了圖形的理解,并從圖形中自然地總結相關的地理知識,筆者觀察,這整個過程學生的情緒高漲,筆者感覺這一做法比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動態演示的效果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注重方法引導,深化原有的識圖能力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學生形成了識圖意識并具有了一定識圖能力的基礎上, 教師識圖教學引導更加不能松懈,應注重方法的引導,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教為了不教”這一最終目的,在教師方法的指引下學生更好地充實和提升自我,實現識圖能力的強化。從教學中識圖的主要內容來看,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地圖來獲取如地理位置、地理范圍、地理分布、事物的外貌和方向等等特定的地理、事物信息。從教學經驗來看,學生在識圖過程中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識圖順序容易混淆。筆者認為,我們的教學中應注重識圖順序、方法和要領的引導,通過引導深化學生原有的識圖能力。筆者在實踐中主要是通過如下幾個做法:
1.要經常和學生一起對初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地圖種類進行階段性總結,確保學生在讀圖、識圖前能夠將地圖套到特定的類型中,為讀圖奠定一定的基礎。
2.引導學生掌握讀圖名、讀圖例、讀正圖的順序,通過整體讀圖實現相關的地圖信息的提取。引導學生掌握多種讀圖方法如空間順序法(如氣溫、人口分布圖等等)、邏輯順序法(如氣候形成示意圖)、時間順序法(如產量增產圖)等等,這些讀圖的方法應滲透于地圖本身蘊含內容的挖掘之中。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學習知識的過程掌握住識圖方法和技巧,并進一步轉化為其自主識圖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識圖能力層次。
總的來說,地圖是地理知識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分,是學生認識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學中地圖的運用程度直接作用于教學的效果,學生識圖能力的優劣直接反映為其地理學習能力的高低,最終表現在地理成績上。大量的教學實踐經驗表明,我們的初中地理教學必須將學生的識圖能力培養和深化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貫穿于整個地理學科教學實踐之中,促使學生從識圖能力的形成到深化,并切實轉化為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地圖教學的意義及基本要求[J]. 才智,2011,(12).
[2]劉玉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注意讀圖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08,(07).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二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