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教學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貼近生活,“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是語文教學的活水源頭,學生可以觀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領悟人生的真諦。“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不能讀死書,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學語文,學“活”的語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與體會。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生活,感悟語文
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現代社會,信息技術迅速發展,這就為教師講課達到形、聲、色結合創造了條件。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許多課文所描述的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生活,感悟語文。如《燕子》一課的教學,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用多媒體展示出一幅和風拂面、桃紅柳綠的春景以及如音符般優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環快的啼鳴,伴著這如畫詩如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響起,學生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從學生優美的動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世界。這個畫面演示的整個過程就是課文所要講述的內容。學生在優美的畫面和音樂中沉醉,心靈與“春天”碰撞,自然也就理解了要學習的內容,而且會印象深刻,自己還會對課文內容有更多的想象,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與語文情。
二、引導學生回歸生活、觀察生活,實現生活“語文化”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的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筆者在教學《長征》一詩時,學生并不了解紅軍這一壯舉的歷史背景以及經過,于是筆者就組織學生去閱讀一些有關紅軍長征的書籍,也可以讓學生扮演成小記者的身份去采訪一些老紅軍,這樣不僅使學生主動求知,全面了解了紅軍這一壯舉的歷史背景以及經過,深刻理解紅軍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高尚品質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而且也充實了學生的生活,學生學起來也趣味盎然。
三、聯系社會生活,學習語文
《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針對當今社會上一些時髦的廣告詞,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領鮮”、“使用藍天六必治,讓您牙口無炎”等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范用字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一名文字小衛士,走入社會去糾正這類現象。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知識,養成寫規范字,說規范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拓展過程可以由多種形式實現,首先是教師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學生自主的活動,如學了《臺灣的蝴蝶谷》、《鳥的天堂》等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做小導游,回去向家長、朋友介紹那兒的美景;又如讓學生課外做一些社會調查,宣傳等實踐活動等。其次是教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如參觀訪問,與兄弟學校開展手拉手活動等。
四、運用生活,開發學生自主創新的潛能
有位學者這樣告誡我們:“學問的要訣,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學問,便等于無學。”語言文字訓練“生活化”,是教師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時著眼于學生的學以致用。所用的訓練材料,盡可能來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練習,也應盡量挖掘其與學生的生活有聯系,因為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用。所以我在上語文課時,依據教材的特點,設計一些如當推銷員、導游、解說員等綜合性的活動,使學生在生活化的實踐活動中自然發展多元智能。如學習了三年級的一篇選學課文《我愛故鄉的楊梅》后,啟發學生根據學到的“圍繞一個意思把話說明白”的方法,讓他們做“推銷員”,將自己家鄉最出色的水果介紹給“客戶”,看誰說得好。學生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后,他們運用自己學到的方法將柿子、枇杷、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繪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通過這樣采用多種“生活化”方式的技能訓練使學生既學得有興趣,鞏固了知識、掌握了技能,又鍛煉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們體會到了學習知識的快樂,開發了他們自主創新的潛能。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能力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R].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6).
[2]《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3]中國語文網.《淺談小學實施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桂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