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不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標,才能進入到良性循環的階段。此外,需要從內部及外部多方尋找改革的動力。
一直處在輿論風口的我國醫療衛生改革最近又前進了一大步。
7月1日起,北京率先在友誼醫院實施“零加成”,超過1500種藥品入列。統計顯示,半個多月來,北京友誼醫院的醫保患者次均藥費比照上半年次均藥費下降了100.44元,降幅接近三成。與此同時,深圳也在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涉及2962種醫保目錄藥品,藥價是以前的“八五折”甚至是“七五折”。
對北京和深圳的老百姓而言,這顯然是好苗頭。醫藥費用的降低,意味著患者醫藥負擔可以降低。如果這種舉措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能夠在全國范圍內的公立醫院推廣,將是我國艱難的醫療衛生改革道路上的進步。
但實際上,就中國的醫療衛生改革而言,這還是一個很小的“手術”,這種手術并不能從實質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因為它具有十分復雜的原因和背景,除了醫療資源緊張﹑分布不均和醫療腐敗等具體原因外,醫療體制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問題,要徹底解決牽涉到方方面面,并不是簡單的醫藥“零加成”就能夠奏效。
相反的,另外一種擔憂是,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后,一些患者擔心會再增加其他的負擔,比如增加檢查費用等。
為了規范醫療收費,北京市試點醫院采取的做法是,取消掛號費、診療費和藥品加成,設立階梯定價的醫事服務費,門診分42元、60元、80元、100元四等;深圳也在逐步調整診費價格。在藥品取消加成后,此種調整診療費的做法可以解決醫院的一些資金缺口問題,也不會給老百姓增加負擔,但問題是,實行診費階梯定價卻只能彌補公立醫院的一部分費用。
公立醫院出現的其他資金缺口怎么解決?藥費降低了,可以以量補差。醫院可以多開藥,增加不必要的檢查項目。如今,過度醫療本身就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能吃藥的打針、能打針的打點滴”屢見不鮮。有媒體曾披露,在某三級醫院,一個醫生一年針管、輸液管等材料的回扣就高達一百多萬元。如果醫院找不到合理的出路,這些問題隨之出現,那么醫院醫藥費加成的取消就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
??有專家指出,破題的關鍵是來自政府財力的支持。歐美等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表明,公立醫院的發展必須有政府財力的支持,只有政府財政予以積極支持,公立醫院不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標,才能進入到良性循環的階段。此外,需要從內部及外部多方尋找改革的動力。
據衛生部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醫院。現在一些大醫院人滿為患,而一些中小醫院病員不足,這種現象就如同教育領域的重點學校、重點班一樣,屬于優質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有待于醫療行政部門從系統內部加以改革與調整。而僅靠醫療系統自身的改革恐怕還很難奏效,這需要從整體上對醫療系統實施一些大的“手術”。引入不同所有制形式的醫療競爭主體,通過外力倒逼,就會為公立醫院改革增添生機與活力。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要求,我國在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的同時,大力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還要求各地要盡快出臺鼓勵社會資本舉辦發展醫療機構的實施細則。這顯然在政策層面上打開了我國醫療系統改革走向深水區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