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第六感經常被扣上“偽科學”的帽子。在國外,此類研究比較多,現在已經有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大量研究證據,似乎證明著第六感的存在。
“突然,我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我趕快離開了那里。如果沒有走出來,我可能已經死在槍火下。這種感覺救了我的命。”這段話是上個月,一位名叫杰西卡的美國女記者寫在博客上的。當時,她剛剛幸運地逃過了加拿大多倫多槍擊案。
遺憾的是,在近日美國丹佛《蝙蝠俠3》首映式槍擊案中,杰西卡未能再次躲過危險,中彈身亡。這一次,她博客中提到的“感覺”沒有再次幫助她。這種“感覺”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
這種感覺被稱為“第六感”
其實,這種感覺既不是迷信,也不是100%被證實的科學原理。事實上,這種感覺被稱為第六感,也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
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倪士峰坦言,在我國,第六感經常被扣上“偽科學”的帽子。在國外,此類研究比較多,現在已經有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大量研究證據,似乎證明著第六感的存在。
倪士峰告訴記者,人體除了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五個基本感覺外,還具有“第六感”,一般表現為對機體未來的預感,生理學家把這種感覺稱為“機體覺”、“機體模糊知覺”。像前文中女記者那樣的感覺,就屬于第六感。
中國心理學會研究員徐志堅也表示,從臨床上看第六感是存在的,但它并不會時時刻刻都出現、并影響日常生活,而是一種非常規的存在狀態。盡管有一些精神訓練,可以使人的第六感增強,但大部分人則是呈現隨機的狀態,時有時無。
目前,第六感的深層科學性還沒有被完全揭示。但有趣的是,相信第六感的科學家越來越多。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心理學調查顯示,美國大學一半以上的教授相信第六感真實存在,并在日常教學、科研中時有運用。
感知第六感的器官已退化
在科學雜志《新科學家》中,就曾提及:“一些人能感覺到所處場景的變化,但不能分清所發生的改變,這被心理學家稱之為盲視,這說明人類可能存在第六感。”
面對海嘯、地震,動物常常有預警的行為。其實,不僅是面對自然災害,面對人為危機,動物也常借第六感逃生。動物心理學家丹尼斯·巴登在《動物心理學》一書中,就介紹了這一現象。
書中提到,1940年德軍對倫敦進行大規模轟炸前的幾小時,有一些貓就在家中來回走動,頻頻發出尖叫聲,有的還咬著主人的衣裙拼命往外拉,催促他們迅速逃離。這種動物第六感被英國生物化學家魯珀特·謝爾德雷克認為是動物數百萬年演變、為適應生存而形成的基因沉淀。他同時表示,人類同樣從祖先那里繼承了第六感。
目前,生物學界已經找到了一種可以使動物產生第六感的器官——犁鼻器。它是一個位于鼻中隔底部的軟骨結構,能夠感覺外激素,而外激素是動物分泌的化學物,用于影響同種動物的行為。動物感覺外激素的行為,就是第六感。
盡管在人類身上,犁鼻器已高度退化,但是依然具有感覺外激素的可能。比如,男女互相吸引的荷爾蒙就是外激素的一種。
人體內的預警系統
當然,犁鼻器的作用尚不能完全證明第六感的存在。不過,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部分實現了第六感的驗證。
《心理學》雜志曾刊登加拿大心理學家羅納德·任辛科的一項實驗,它證明人類確實會出現第六感預警。在實驗中,志愿者被分為兩組,分別觀看一組略有差別的圖像或無差別圖像。實驗結果顯示,第一組中半數志愿者數次正確報告“在他們能確認圖像發生的是什么變化之前,他們已感覺到圖像發生了變化”;而這一報告在第二組志愿者中一例都沒有。
對這一實驗結果,任辛科表示,某些人可能會意識到他們正在看的景象、或周圍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即使我們的智力難以對該變化進行形象化處理,并且不能說出發生了什么變化,或哪里發生了變化。它可以被認為是人體內的一種預警系統。
無獨有偶,美國休斯頓萊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托尼的實驗也佐證,有時候我們可以不靠視覺或不靠“五感”而感受到的事物。
在實驗中,志愿者們大腦皮層最后端部分被脈沖刺激,出現短暫失明現象。這時,他們面前出現紅色或綠色的球。經過多次測試,81%的志愿者能“猜”對球的顏色,甚至有志愿者表示他們“感覺” 到了顏色。而依據概率學,正確率應在50%左右。
第六感研究的前景
在生物學、神經學越來越顯示第六感真實性的同時,心理學也給出了它的合理解釋。
徐志堅告訴記者,我們所感知的信息就像一座冰山,其中以“意識”方式呈現出來的僅為冰山一角,它們是通過視覺等“五感”來接收的。而更多的信息是“潛意識”,它是意識層面遺漏的信息被第六感所得。潛意識被存在大腦的某個部位,一定條件下會被激活,被意識感知,這就可能出現預警。
當然,關于第六感的更流行的解說則是“人體具有生物電流,生物磁場,當情感思維發生變化時,其強弱也隨之改變,由此產生的生物電波便開始向外輻射,傳遞生物信息”。對此,倪士峰表示,這一解說雖然合理,但過于機械,屬于將已有科學原理特意加在“第六感”身上。這一解釋也反映了我國科研的傾向。
目前,由于現有設備、手段還難以模擬真實第六感場景,使得第六感長期處于“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的境地,被很多人冠以“偽科學”之名。倪士峰表示,這一想法存在誤區。在科學研究中,并非只有經過科學驗證的才是真理。像宇宙大爆炸、大陸漂移理論都是無法在試驗中證明的。
在他看來,我國一向對此類不能“證實”的研究“不感冒”。而歐美國家,較少思維定式的束縛,給科學研究留下了較大的空間,更有利于啟迪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