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繪畫,一直以其魔法般的圖像表現力吸引著觀眾,使其成為長盛不衰的表現載體。隨著新媒體和網絡世界的發展,視頻等科技手段似乎為創作者更大的發揮空間。相反,繪畫卻依然保持著它強烈而靜止的特性。當充滿視覺感性的畫像持續地掠過人們眼前,所牽動的是觀者內心對現實世界及記憶片斷的印象。這也使得繪畫仍然成為當前一種最重要的藝術表現方式。
一直有著獨特文化氣質的南通,將打造區域文化影響力作為永恒的追求。近幾年來,亞洲藝術節、尼泊爾中國節等一系列國家級“文化走出去”活動由南通人操辦。今年7月,“茉莉飄香·2012巴黎江蘇文化年南通文化節”,成為南通市政府參與主辦的文化部“央地合作”重要對外文化交流項目之一。
如今,巴黎和南通城市間藝術文化交流好戲連臺,南通國有置業集團與南通文新局合作主辦,共同為廣大藝術收藏者打造一場高品質的視覺盛宴——“中國南通·法國當代藝術家繪畫展”,借此巡展的機會來推動中法藝術家在藝術領域里的合作和交流,擴大法國藝術家在中國藝術領域里的知名度,同時吸引更多的國內外的藝術愛好者和收藏家來熱愛欣賞真正的藝術,也為中法藝術院校的教育和培訓提供積極寶貴的經驗和交流機會。
“中國南通·法國當代藝術家繪畫展”是一場堪稱世界級公共藝術展覽的盛會。在提升南通人文形象的同時,也打造了中國江蘇南通的一個潛質優異的藝術品牌。對南通的公共藝術領域,以先鋒者的姿態,創造著深遠的影響。此次“中國南通·法國當代藝術家繪畫展”在全國范圍的城市內也具有獨特性,因為這樣一個完整的專業的法國繪畫藝術展在南通舉辦絕非易事,故而通過本次展覽不僅促進法國巴黎和中國江蘇南通的藝術文化交流,推動南通的文化大發展,同時也確立起南通自己的唯一的、專業的文化藝術品牌,提升了南通在國際文化藝術上的影響力。
此次繪畫展不僅僅是一次單純的藝術展覽,更是一個讓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特別是法國當代藝術家展示作品和讓中國民眾得到美的享受的一個“公共藝術國際交流”平臺,同時也是一個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江蘇南通的文化產業建設與文化發展戰略的平臺。
有了“文化南通”這個平臺,不僅能讓民眾得到更好的美的教育,也能為中國起步較晚的公共藝術得到借鑒和提升。夯實中國城市的藝術底蘊,提升民眾的審美,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在形成一定知名度后,更需要再接再厲繼續邁步。
此次參與畫展將展出12名法國著名畫家的作品,其中主要以象征、抽象或介于兩者之間難以捉摸的表現形式為主體。這種具備新舊相互交錯的創造性技巧,讓繪畫得以從過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并指向作者所設定的主題、載體或空間之中,并探索著新的模式和擴展它的領域。這些藝術家們企圖在當前新媒體和科技發展蓬勃的情況下,為繪畫的表現形式探求新的發展。
作品欣賞:
馬劍虹
旅法畫家,現任法國書畫家協會會長,又名白熙天,號“江南不羈馬”,原籍廣東普寧湯坑鄉,出身世家,自幼資質聰穎、勤奮好學、出于愛好,自十歲起即開始自習書法,先由二王入門,及長遍臨歷代名家名帖,當時由于環境特殊,雖不遇名師,然憑其愛好之執著,與勤奮的努力,鍥而不舍,筑就了良好的基礎。后移居香港,師事香港書畫名家佘雪曼教授,書藝突飛猛進,現精通篆、隸、楷、草,尤精行草。
唐諾思
1946年,唐諾思(Tannous)出生于比布魯斯
1970年,在黎巴嫩大學獲授國家美術研究所高等文憑
1974年,擔任美術研究所教授,教授繪畫
1971年,因臨摹國際博物館大師作品,才能獲得認可
1976年,居住于巴黎,開始其國際化事業
1992年初,唐諾思(Tannous)首次發現一種新技術:可用于保護和加強油畫效果的特殊清漆。
他在作品所采用的明亮強烈的色彩,令每位靠近作品的人都深感愉悅。正能量“Positive energy”一詞最能表現唐諾思(Tannous)混合了多種技巧和材料的創作所帶來的效應。
他的作品在法國、德國、瑞士、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烏克蘭、挪威、日本、加拿大和美國進行展覽并拍賣。
2011年,是開啟Tannous中國時代的第一年。歐洲藝術(EUROP’ART China)正致力于讓中國和亞洲認識唐諾思(Tannous)。
Madelaine Ravary
獨立展覽
1984年至1985年 AGDE展覽
1987年至1988年 MANTES市展覽
1988年 巴黎Cimaise de Paris畫廊展覽
1989年 MANTES市名為\"經歷\"的展覽
2007年 中國錦溪市的展覽 (水墨畫和水彩畫)
HONFLEUR畫廊展覽
LISIEUX展覽
ST GERMAIN EN LAYE市展覽(由法國巴黎國民銀行資助)
1941年出生于法國的Argenteuil
獨立畫家協會成員
泰勒基金會員
造型藝術教授(國家文憑)擅長油畫,油墨畫,水彩畫,蠟筆畫,雕塑,紙編織。
獲羅馬獎、福德獎、法國Bon Marche獎、壁畫獎,madeleine ravary的最新力作(阿玻利奈爾插畫),靈感來源于她對詩人的摯愛,和她在中國錦溪,一個宋代古城的一次旅行。她說,太極之道帶我去到了很遠的地方。我從未在身體和心緒上做過如此的旅行。我遇到了中國,武術尊師袁祖謀先生,和我的中文老師李潔瓊女士。我的心在錦溪感受到了前所未有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