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長的通揚運河上,來來往往的船只,滿載著貨物穿行其間,激蕩起朵朵浪花。運河兩岸,工廠林立,商賈云集,車水馬龍,人潮涌動,雜貨店、布店、鐘表店、理發店、酒店等鱗次櫛比。大生碼頭上更是一番熱鬧的景象,南來北往的貨物到此匯合,各自東西……
這幅被命名為“大生運河圖”的畫作,以通揚運河為中線,采用國畫的手法,并以油彩線條加以勾勒,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翹楚——唐家閘昔日的繁華盛景。它長600厘米,高88厘米,描繪了各色人物1000多個,是一幅氣勢恢宏的繪畫巨作,堪稱唐家閘的“清明上河圖”。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余輝先生和中央美術學院的多位老師,都對這幅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南通籍著名畫家袁運甫先生如此評價它:不同于地圖式的畫作,這幅作品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唐家閘的歷史面貌,構圖有整體感,細部又很耐看,具有獨特的藝術境界和很高的歷史價值。
用畫筆尋找家園
這幅《大生運河圖》,出自一個唐家閘人之手。他在唐家閘出生,在那里長大。他是畫家王德華,曾師從著名畫家顧樂夫先生和袁運甫先生,目前是無錫高等師范學校的美術教師。雖然離開家鄉已有三十多年,但王德華對故鄉唐家閘的回憶,一點一滴,清晰可見。
王德華說,他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出生于1956年的王德華,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如今已是八旬老人的王父,解放前是大生棉紡廠的一名技師,母親是廠里的紡織工人。在那個經濟困難的時代,父母不錯的收入,為兄弟三人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因為父母的工作,他成為運河邊長大的孩子。小巷口,他和一群小伙伴們打菱角、推鐵環、玩彈弓。從小喜愛畫畫的他,還常常坐在河岸的石壩上,一邊看川流不息的船只,一邊用畫筆一筆一筆描摹。
1979年,王德華憑借深厚的繪畫功底考入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從此他便與故鄉聚少離多。畢業后,他成為了無錫師范的一名美術老師。此后,他在無錫娶妻生子,教書育人三十年。
雖然離開了故鄉的懷抱,但王德華對唐家閘的眷戀絲毫未減。每次返鄉,他都會在唐家閘的老宅里小住一番,在那里尋找童年的美好記憶。然而,正是在他的一次次的返鄉過程中,唐家閘的老鐘表店不見了,托兒所也消失了,楊家灣的工房也拆得差不多了,一些當年機器轟鳴的廠房,變成了寂靜的文物建筑,往昔繁華的唐家閘,如同一個垂暮老人,用滿臉的褶皺訴說著他的蒼老。
2011年,南通市紡織博物館的姜平老師來到王德華的老家,向王父咨詢當年大生棉紡廠老布機的情況,恰逢王德華在家中。同為唐家閘人的姜平老師,對老唐家閘也有著同樣熾熱的情感。那天,姜平老師與他談到有關唐家閘及大生紡織廠的歷史,以及如何再現張謇時期唐家閘繁榮景象的畫作之繪制。姜平老師認為最好是由王德華這樣既有精深的繪畫修養又有豐富的生活體驗的畫家來從事這一工作,王德華欣然擔任起這一創作任務,并將畫作定名為“大生運河圖”。
滿含著對唐家閘的深厚感情,王德華開始創作《大生運河圖》。從查閱大量歷史資料,走訪眾多老工人和專家,到多次實地考察,他結合自己的回憶,不斷在心中勾畫著老唐家閘的面貌。一天,當他站在南通酒廠的制高點俯瞰整個唐家閘時,100多年前的唐家閘,如畫卷般在他的腦海中鋪展開來,噴薄而出的創作激情在他的心中翻滾。多少個日日夜夜,他獨自在畫室辛勤作畫。初稿成形后,他請教多位專家,而后,他三易其稿,最終在亞麻畫布上完成巨幅畫卷。
張謇精神的“贊歌”
倘若你的視線在這幅畫卷上長時間停留,眼前的一切會變得逐漸模糊起來,不知不覺間,你仿佛已置身于100多年前的唐家閘(時稱陶朱壩)。
1895年,張謇選址唐家閘籌辦大生紗廠,自此拉開了“實業救國”的序幕。張謇總結其平生所辦南通地方事業時言,“皆以大生一廠為母本”。短短數年間,張謇在紗廠周圍陸續興辦了包括磨面、榨油、制皂、冶鐵、桑蠶染織等一系列附屬實業群體,形成了一個以大生紗廠為核心的龐大企業系統。與此同時,張謇還辟道路、興河運、建學堂、造公園、辦慈善……由此,唐家閘從一個荒蕪的農村水閘口所在地發展成為一座完整而獨立的工商業市鎮,曾有“小上海”、“小漢陽”之美譽。
這一切成就取得的緣由,誠如王德華在題跋中所述:“清末登上科舉制度金字塔尖后的張謇,本可攀上官僚體系更為顯赫的山峰,但他卻毅然拋棄個人宦途,選擇了另一條人生道路,‘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 ’,以全部精力投身于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艱難事業。”
從創作最初,王德華就確定了《大生運河圖》要以反映張謇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精神為創作的思想源泉。《大生運河圖》著重描繪了大生碼頭上工人們搬運棉花的繁忙景象和忙碌的運棉送紗船只,以此反映了大生紗廠當年的興盛。在《大生運河圖》中,你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張謇創辦的復新面粉廠、大達電機碾米公司、大達內河輪船公司等實業機構和南通紡織專門學校等教育機構。
老唐家閘的生活圖景
悠悠百年已過,時光難以回轉。《大生運河圖》則將老唐家閘的風土人情展現得酣暢淋漓。
在運河兩岸,工廠、民宅、學校和商鋪等建筑,星羅棋布。大道旁柳樹成行,那個年代極為稀有的卡車、汽車、自行車,穿行在熱鬧的街市和木橋上。作者不惜筆力塑造了千余個人物形象。有坐黃包車的富太太、闊老爺;有靠苦力謀生的纖夫、挑夫、轎夫、車夫;有以手藝為生的小手工業者,如補鍋的、修傘的、爆米花的、箍桶的等等;還有賣包子的,賣燒餅的,賣糖葫蘆的,賣豆腐花的、賣香煙的小買賣人;甚至還有乞丐、算命先生、雜耍藝人……這些人物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老或少,穿著各異、動作不一,形態迥異。
在這幅唐家閘風情長卷里,但凡截取其中的一小部分,都能自成一番圖景。有鴨兒嬉水圖,女人浣衣圖,孩童們玩耍圖,老者垂釣圖,漁人織網捕魚圖,工廠招工圖,富貴閑人喝茶、聽曲、看戲圖……
這幅《大生運河圖》,以藝術的手法再現了唐家閘這一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典型的歷史面貌,作品一經披露,就受到各方關注。眼下,王德華還在就一些小細節做調整。近期,北京、上海等地有關人士紛紛找到王德華,與他商洽展覽事宜。《大生運河圖》今后何去何從?王德華還在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