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纖維藝術是宏觀的,縱橫交織的經緯線,成就了一番廣袤天地。
由此日益壯大的纖維藝術雙年展在瑞士洛桑發跡,并于2000年10月22日來到北京。
時至今日,“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已走過12個春秋,纖維藝術界涌現了大批優秀人才,一些后起之秀也在本次的雙年展中脫穎而出。
簡單即生活
無論是傳統樣式的平面織物、現代樣式的立體織物,還是現代建筑空間裝置藝術作品都能給觀者以全新的審美體驗。來自沈陽大學的2011屆研究生馬韞慧帶來的立體織物作品足以帶給每個觀者視覺震撼。
“我的媽媽、姥姥全體出動,花了兩個多月才完工。” 馬韞慧的作品是一件有一層樓之高的巨型毛衣,布展時4個壯漢齊力搬抬,才將其掛在展廳中央。參觀者們在毛衣前駐足驚嘆,紛紛舉起相機合影留念。
對于這次展品的創作理念,馬韞慧表示:“我對藝術的理解很簡單,任何作品都來源于生活,只要將它微微地改變,誰能說它不是藝術品呢?”
這件作品讓馬韞慧收獲了寶貴的銅獎,她很是激動。在采訪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個女孩子從小就喜歡藝術,無論是平日里所勤學的專業,抑或是課余時間操練起民族舞,無不表現出她對藝術深深的眷戀。
馬韞慧興奮地告訴記者:“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南通,這兒的園區太美了!有點類似北京798的風格,尤其是這些老廠房改造的展廳很有歷史感,比起我第一次獲獎,我想我更忘不了這兒。”
希望大家重視環保
雙年展7號展廳中的作品《森林城市》非常獨特,具備了觀賞、聆聽、冥想三種感官體驗。作者金安莎是清華美院的應屆畢業生,她也是這次雙年展總策劃林樂成的學生。
整個作品采用了塑料吸管、亞克力材質玻璃以及廢棄燈管和木箱等可循環利用的材料。金安莎說:“我經常出國,別的城市到處可見綠樹蔥蔥,空氣也因此變得清新,而我生活的北京城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希望借這次機會,讓大家重視環保。”
這件作品在色彩上選擇了不同種的綠光,視覺上靜謐溫和。一旁擺有兩張小凳,貼心的掛著指示牌:坐視。靜靜欣賞時,耳畔仿佛悠悠地傳來風聲、鳥鳴、樹葉婆娑、笛聲和輕微的車水馬龍的嘈雜。
這樣簡約樸質的創想當然離不開平日里老師的指導,在課堂中,他們所練習的不僅僅是端著油墨畫棒,更多的是就地取材,麻線、樹枝、枯葉……這些不起眼的物件都是創作的原材料。金安莎說:“纖維的意義很廣,可以讓我們學以致用。這次展覽的主題是回歸與超越,我認為南通的刺繡、藍印花布代表的是回歸,而我們這些新秀所要表現的是采眾家之長,在傳統藝術的基礎上超越,表達出我們的心中所想。”
金安莎已被倫敦中央圣馬丁大學錄取,在英國讀研期間,她將探索藝術的新方法、新思路,并將其轉變為自己所用。
纖維藝術洋溢著人性
李大鵬是遼寧朝陽人,耿直又隨性。大學畢業后他一直從事纖維設計方面的工作,擁有自己的工作室。幾年后,他不滿足于現狀,又回歸清華美院攻讀研究生。
“我的靈感源于書房前的樹,只剩下僅有的一棵對著舊廠區,周圍都是高樓大廈。憑著這棵樹,我甚至能在陽光下感知時間。”李大鵬借著此景,認真地繪畫出春夏秋冬四幅稿,并最終選擇了落葉紛飛的秋景參展。
“我們生活在工業文明時代,到處都是鋼筋水泥,太冰冷了。我們是人,從自然中來,內心更應該回歸自然,我希望用我的作品來喚醒人們,因此我為其取名《家園》。”這是李大鵬的感慨。
纖維材料柔軟、色彩豐富,容易從視覺上引起人的情感共鳴,因而他將作品定位水墨風格,水有靈性,擁有豐富的表現力和獨特的藝術語言,這種傳統的壁毯技法讓觀者心靜,潛移默化地喚醒人對自然的保護。
這不是李大鵬第一次參展,自2000年起他一共參加了4屆,收獲了大小獎項。對于這次在南通纖維藝術雙年展所獲得的銅獎榮譽,李大鵬更為看重,因為這是他自己的一次突破,在嘗試過各種浮夸喧囂的手法之后,他領悟到只有“心靜”才能創造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