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時尚繁華的淮海中路一路西行,喧囂逐漸被一種靜謐所取代。抵近淮海西路570號,你只需拐個小彎,眼前就會突然出現一大片紅色的建筑,透著粗糲的肌理,草地、廣場、雕塑躍入眼簾。
50多年前,這里曾是上海鋼鐵十廠,因為創下年產冷、熱軋帶鋼40萬噸的紀錄而赫赫有名。上個世紀90年代,這里曾一度因為停產而轉入沉寂。如今,熱鬧再度重來。藝術展覽館、畫廊、設計室、藝術家工作室、時尚店鋪等匯集于此,如今,新鮮時尚的血液注入,曾經的鋼鐵空間被賦予新的生命張力,上海的歷史,工業文明的歷史,不但被留存與記憶,而且還得到全新詮釋——“紅坊國際文化時尚社區”。
同樣,置身于一片老廠房的M50創意園,位于普陀區蘇州河南岸半島地帶的莫干山路50號,原為上海春明粗紡廠,占地面積36畝,擁有自上世紀30年代至90年代各個歷史時期的工業建筑41000平方米,是目前蘇州河畔保留最為完整的民族紡織工業建筑群。
你還沒進門,遠遠的,就能感受到那里獨特的氣場。一條斑駁的涂鴉墻,從昌化路一直延伸到M50創意園,那種原汁原味的文化藝術氣息撲面而來。這里有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130余戶藝術家工作室、畫廊、高等藝術教育以及各類文化創意機構。
黃昏時分,我們信步園中,偶遇一群不同膚色的學生,他們正坐在廣場座椅上專心繪畫,更有一些學生,盤腿而坐,習地寫生。在這群學生中,我們認識了笑容燦爛的女孩兒伍家恩。來自香港的她,是北京德威英國國際學校12年級美術班的學生,第二天她將和同學一同參觀第九屆上海雙年展。當天,在老師的建議下,他們來到這里尋找靈感寫生。她說M50和北京的798藝術區在藝術的氣息上很相像。
當我們沿著窄小而陡峭的樓梯,來到了韓妤齊老師的IMAGETUNNEL工作室,突然眼前一亮:小窗外面就是蘇州河。迤邐蜿蜒的蘇州河水,見證了百年來上海的滄桑巨變,如今依然緩緩地淌過城市的中心,寂靜無聲,與世無爭。
韓老師在M50的這個工作室里,從事繪畫、獨立電影展映,還定期舉辦詩會活動。從2002年,成為較早進駐莫干山50號的藝術家之一,韓老師便喜歡這里夾雜著工業和藝術氣息的老廠房。“老房子有它的故事,能讓人浮想聯翩,給藝術家們非常好的靈感。”談到藝術家對老房子的情感,韓老師如此解釋。“全世界都是這樣的,藝術家就喜歡到這種破破爛爛的地方來搞創作。”她笑言。
在入駐莫干山50號之初,韓老師就被告知兩年后這里將被推倒。面對一臺臺推土機開向這塊土地,韓老師成為了莫干山50號的守護人之一。2003年時,她開始在全市范圍內調研類似的老建筑地塊,并寫下了為M50地區重新規劃的《莫干山路地塊的可行性報告》。加上她在2004年完成的《東方的塞納——馬恩省左岸》,努力終有回報。在2005年,上海市經委會正式將此地掛牌為上海創意產業聚集區之一,并命名為“M50創意園”。
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上海有很多這樣閑置的老廠房,正在等待最后的命運:是推倒消失,還是保留下來?
此時,恰逢世界上正流行“歷史建筑再利用”,西風吹來。幸運的上海十鋼廠,由此獲得重生。2005年,原來廢棄的廠房,被實施保護性改造和功能重塑。進入紅坊,A區的那一長條廠房,特別引人注目。它是原來上鋼十廠內廢棄的冷軋帶鋼廠,長180米,最寬處35米,有三層樓高全部挑空,還有個奇妙的地下層,是以前用于巨大鋼材冷卻的淬火池,我們走訪時,那里面還擺放著許多頗具藝術感的瓶瓶罐罐。“這里剛剛舉辦過一場大型的藝術展,這些是布展的道具。這里有這么空曠的空間,所以給了藝術家們發揮想象帶來了無限可能。”紅坊文化藝術社區的企劃部媒介專員張寶芹女士介紹說,“我們在改造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建筑原有結構、空間特征,將混凝土、鋼、玻璃和木材融入原建筑,使得工業廠房的粗獷雄健與現代化藝術展示的精致細膩在對比中渾然一體。”
作為上海創意園中的另一番光景,田子坊創意園坐落于上海的盧灣區,藏匿于一條老式的上海弄堂中,卻成為了現今上海極富時尚感和人氣的創意園區。田子坊是里弄民居味道,弄堂里除了創意店鋪和畫廊、攝影展,最多的就是各種各樣的咖啡館。在閑散的下午,就著弄堂里的習習涼風,明媚的陽光鋪在地上,空氣中滿是慵懶的咖啡香味。
十多年前,這條由石庫門小巷組成的創意園區,從藝術家自發聚集、住戶們自覺參與,到政府積極介入、幫助發展,不斷發展壯大。如今,這里已遠近聞名,狹小的弄堂里滿是人。可同樣也給人們帶來了困惑,田子坊里到處是酒吧、餐廳、商店,原來密集的畫廊、工作室卻越來越少。華東師范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魏邵農對此這樣說道:“創意園區不是不能搞休閑餐飲,只是它們不應該成為主角。”
引進什么樣的業態,對于創意園區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過去六年里,紅坊文化藝術社區,十分注重社區業態的結構和分布。紅坊以上海城市雕塑藝術中心和民生現代美術館豐富的藝術資源為基礎,引入13家國內外頂尖畫廊和藝術機構,如紅橋畫廊、圣菱畫廊、視平線藝術等。這些高質量的畫廊和藝術機構的進駐,為紅坊打造國際公共文化藝術社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每年它還會淘汰一批不能適應社區發展的“因子”。“如今,社區內設計企業占60%,藝術機構占30%-35%,余下的5%-10%是餐飲企業,這個結構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紅坊張寶芹女士說。
當初,在與上海相距不遠的無錫,那里的人們也在探討著如何保護和重新利用老廠房、老建筑。當我們走進無錫北倉門藝術生活中心,木架結構的空間高大而開闊,沿著老墻一路走去,磚上油舊時的窯款:“呂恒豐”、“呂恒源”、“正和”等字樣還清晰可辨,門、窗仍包著黑色鐵皮。這里的前身是一個蠶絲倉庫,是近代江南地區工商業發展的代表建筑之一。
北倉門的修繕整體上保留了原來的風貌,并被重新設置了功能:一樓是以實驗家具、時尚家居、裝飾精品展覽為主的大型藝術空間;二樓則提供創意設計師工作室六百平方米;三樓是以繪畫、平面設計和公共藝術為主的展示。此外,西餐咖啡、酒吧、私家廚房、藝術書店、瑜伽會所等“多元生活”的設置,讓北倉門的藝術氣息與古運河的點點燈火彼此呼應,引發現代與傳統文化的激情碰撞。
而今,從南通唐閘中國近代工業遺存保護區開始,南通正走上保護和開發工業遺存、發展創意產業之路。上海、無錫兩地作為先行者,無疑為南通的發展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對于創意產業,世界各地的創意產業概念各不一樣。”韓妤齊老師說,“南通發展創意產業,不要一味抄襲和克隆,要利用自己的優勢和資源,善于挖掘創意產業的靈魂,打造屬于南通自己的創意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