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在“從洛桑到北京”第七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開幕式上,我們見到了鄧林女士。年過古稀的她,看上去神采奕奕,氣色甚佳。作為此次雙年展的總策展人,她熱情地向來賓們致辭,興致盎然地在各個展廳欣賞參展藝術品,不時和身邊陪同的伙伴交流、點評一二。
盡管行程安排非常緊湊,鄧林女士仍抽出寶貴時間接受《三角洲》雜志專訪,并為雜志題字留念。她的和藹可親、直爽風趣以及專業修養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角洲:鄧老師,您是第幾次來南通?對南通印象如何?
鄧 林:我是第一次來南通。南通很有名,而且出名人,是歷史文化名城,挺不錯的城市。
三角洲:您擔任多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的總策展人,與往年相比,您覺得今年的雙年展有什么獨特的地方?
鄧 林:今年雙年展設在南通唐閘中國近代工業遺存保護區,這里擁有50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應該說這是歷屆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在擁有百年紡織歷史的工業老廠房里,在參差的紅磚、斑駁的泥墻上面,纖維藝術作品融入了空間,融入了歷史。此時,纖維藝術與老廠房渾然天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并且,今年的纖維藝術作品質量更好,裝置更多,編織作品也更多。
三角洲:今年您自己有作品參展嗎?
鄧 林:有,作品名是《大地》,在老倉庫里展示。但是我的作品不參加此次評審。
三角洲:您是如何與纖維藝術、與雙年展結緣的?
鄧 林:完全是歪打正著,我是畫國畫兒的,看了布織的壁掛后,我就想如果把中國畫兒放在上面,就能夠增加中國畫兒的視覺效果,由此進入了這個圈子。后來林老師他們又推選我當總策展人,我認為為纖維藝術做點貢獻也是應該的。
三角洲:真正進入到纖維藝術的圈子,有什么感受呢?
鄧 林:我覺得所有纖維藝術家都有奇思妙想,他們怎么就想出那么多招兒來?做出那么多東西來?你會覺得人真的很聰明,有那么多想法。纖維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穿的衣服、寫字的紙……每個人都離不開纖維,它最貼近我們生活,所以說群眾基礎最深厚。
三角洲:今年的雙年展作品很豐富,有您特別喜歡的作品嗎?
鄧 林:我覺得都挺棒,真要選自己特別喜歡的作品挺難的,真的很難。我因為沒有參加評獎,所以我也就不去想這些了。
三角洲:雙年展已經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您希望它未來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
鄧 林:當然是越做越好了,這是我們的希望。本來雙年展在洛桑,后來因為一系列原因停辦了。林樂成老師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將這個大旗接過來了,非常不容易。頭一年做的時候虧損了很多錢,這個雙年展是他們這一幫子人一點一點做出來。為什么那么多人都感謝他們?因為確實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付出了非常多的勞動和心血,然后慢慢將雙年展從一個外國的品牌變成中國的品牌。當時場地小、作品也少、質量也不如現在,從那么困難的情況下,雙年展一點一點不斷提升,現在形成一個國內與國際交流的大平臺。
另外,雙年展不但在國內有深厚影響,在國際上的影響也很大。所以這樣的話,雙年展越做越好,除了對中國、國際,對人類也是個貢獻。纖維藝術牽扯到千家萬戶,它可以引領世界的潮流,它可以直接、間接影響人們的意識,比如我在這里看到某人的作品,受他的啟發可以做出服裝來,做出室內裝置、廳堂藝術、公共環境藝術等等,都會有很深的影響。如果我們能夠作為世界的領頭羊,來影響世界的審美,影響世界的藝術,那有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