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墨西哥州纖維藝術家協會主席,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專業委員會顧問,“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顧問——南希·科茲考斯基帶著自己的掛毯作品參加了此次雙年展,與南通的藝術愛好者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南希·科茲考斯基1943年出生于美國, 長期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從事印第安織物藝術的研究與纖維藝術創作,她是全美藝術大展和國際纖維藝術展參展次數最多的美國纖維藝術家,于1978 年獲阿布奎基博物館紡織獎,1981年獲新墨西哥州政府獎,1997年獲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市視覺藝術卓著成就獎,2002年獲“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榮譽獎。
采訪南希的地點就定在她的展廳內。展廳布置的簡單而別致,作品的擺放都經過了精心設計,代表性作品獨立的掛在顯眼的地方,色彩多樣的作品也與色彩單一的作品相搭配,呈現在觀眾的視線里。
談編織,談作品
南希曾經說過,“有人可能認為,我使用工業前的編織技術、古代和原始的圖案來傳達我的當代概念很有諷刺意味”。南希的作品工藝是很原始的,從養羊開始,到紡羊毛,收集植物染料,設計圖案,作畫,最后手工編織成掛毯。這種原始工藝與現代思想的結合使得她的作品具有了特殊性。
作品“龍鳳”擺在展廳的入口處,70種不同深度的紅色構成了這幅作品。圖案來源于湖北發現的2000多年前的漢代棺木。棺木上的圖案看上去像龍、像鳳、像蛇、也像文字。南希巧妙的拷貝了這些圖案到她的作品上,“在我看來,這些圖案是前語言,是人們用來交流的藝術語言。”她指著掛毯上的圖案說,“你看,右邊這個螺旋狀的圖案像不像DNA基因模型,古代的人他們怎么會知道基因呢,可是他們仍然創造出這樣的圖案,是不是很神奇呢,這些設計是在與我們的潛意識進行交流和溝通。”
作品“彩陶”的創作靈感來自于新墨西哥彩陶和中國彩陶。當年在新墨西哥州,南希負責給一棟建筑設計室內掛毯,挖地基的時候,施工人員挖出了古代的彩陶。南希發現這同5000年前的中國黃河彩陶非常相似,于是她結合了兩種彩陶上的圖案創作了這幅作品。這幅作品從設計到編織花去了很多時間,只為了體現出三維立體效果。南希說,“從那時起我就感覺到美國印第安文化和中國文化是相連的,來中國之后又發現了更多中美文化之間的聯系。”
作品“蝴蝶”背后的故事也很有趣,南希用了一年時間研究新墨西哥州的蝴蝶,而后創作了這幅作品。南希的編織作品像是在編織物上畫畫,她認為,每只蝴蝶身上的圖案都是一種絕妙的設計,而上帝用一種神奇的方式制造著藝術作品。
作品“長袍”是南希最新的作品,她運用了絲綢的元素。圖案里有云,有海洋,有冰山和火焰。南希說,“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構思如何運用絲綢入作品,在美國沒有那么多絲綢品種,但是在中國,絲綢材料很豐富,絲綢與羊毛結合起來,創作領域更廣了。”
南希的每幅作品背后都有動人的故事,她正是通過作品本身與人交流,用藝術傳遞文化。
談藝術,談文化
南希認為藝術是一種神秘的語言,通過這種語言人們可以與之所傳遞的潛意識進行交流。藝術往往攜帶了很多意義,人們喜歡藝術,正是因為藝術背后存在的意義被認同了。
藝術家就是用藝術的感覺找尋那些對人們有意義的東西,通過作品來表達出意義,通過作品來與人交流,這種交流甚至不需要通過語言,因為藝術本身就像是一門語言。她說,當她帶著有中國元素的作品去美國展覽的時候,很多沒有來過中國的美國人都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說,“我就像中美之間的橋梁一樣。”
南希對編織的喜愛源自她對編織和紡織品所蘊藏的巨大能量深信不疑,她覺得任何一種文化中都存在著紡織品及其相應的圖案。她指著自己的牛仔褲說,“李維斯,你應該知道,李維斯牛仔褲就是使用植物靛藍染料染色的,這種染料將牛仔褲和歷史連接起來,并且顏色褪去后仍然好看,在美國每代人,每個階層都愛穿牛仔褲,它就代表著舒適休閑的文化。”
南希的編織作品也有著濃厚的歷史元素,她說,“編織教會了我歷史,我又用作品表達出歷史元素,讓我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也讓觀眾成為歷史的一部分,這就是一種潛意識的交流。欣賞藝術需要時間,通過欣賞藝術,我們才會知道,我們知道的比我們想到的更多。”
談中國,談南通
2000年,南希第一次來到中國,在北京參加第一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活動。2005年,南希在中國安了家。2007年,她從美國將織布機帶到中國,并帶了三名編織工與她一起工作。現在,南希在北京宋莊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她每年有一半的時間在中國工作。她已經至少去過了中國的13個城市,體驗著在中國的生活,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她也會參加一些講座,與中國的藝術家和愛好藝術的朋友交流思想。南希說她喜歡中國,對中國歷史濃厚的興趣更加激勵著她的工作。
對于這次在南通舉辦的雙年展活動,南希覺得非常棒,她了解到南通是曾經的紡織中心,現在的紡織之鄉。她說:“作為一個纖維藝術家,我很尊重歷史的發展演進,而纖維藝術中的一針一線又都包含著歷史,纖維藝術家的個人作品表達可以讓人們對紡織產生興趣,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分享我們的歷史。來南通之后,我去了張謇博物館,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手工織布機到機械化織布機的演化過程。我覺得織布機其實是最古老的電腦,它一直在改變著這個世界。”
談家庭,談家人
南希在美國有個大家庭,她有四個孩子,八個孫子孫女,再加上她和老公的父母以及兄弟姐妹,許多小家庭組成了一個大家庭,非常的熱鬧。
說到家人對自己的影響,南希說:“我的曾祖父就是編織工,我在從事這份職業之前并不知曉,你說是不是很有趣?我的祖母是鋼琴家,母親是建筑師,我從她們身上學到的是一種創造力,藝術創造力。我母親現在已經92歲了,我們經常一起談論設計,她會用一個建筑師的眼光來給我很好的建議。完成一幅作品,期間的工序很多很復雜,我不可能一個人獨立的完成,我的兩個兒子也經常幫我,他們也受到我的影響,愛好著藝術。”
南希最后給我們展示了一副掛毯,這個作品有好幾米長,五彩繽紛,由100多人共同織成。南希說,“很多人在織布機上織成圖案后會興奮的大叫,‘天哪,我會織布了’,我喜歡那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