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與背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以讀悟情”這樣的理念愈來愈得到語文教師們的認可,并在教學實踐中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這對語文教學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在過度強調朗讀的作用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一種現象:那就是“虛情式”朗讀。我認為:可能是老師在指導朗讀時,片面加強表達技巧的指導。如:哪些詞該讀重音、哪些地方要停頓、哪里要“愉快”地讀,或是讓學生模仿錄音或老師和優等生的范讀,而疏于引導學生真切地體會文章的語言和感情。這就導致了學生缺乏對詞句及內容的深入理解,情感未能真正激發,也就難以有感情的朗讀。
情境描述(一)
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案例:(選自人教版六年制三年級上冊11課《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著要人們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顏色就更多了,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美麗的菊花在秋雨里頻頻點頭。”
師:誰能有感情的讀一讀這一段?(一位學生讀)
師:美不美!誰能讀得更美些?(一優等生十分有感情地朗讀)
師:讀得多美呀!誰還能像他這樣讀一讀?(一生讀)
師:全班一起讀一讀。
評 析:
在上述課例中,老師讓多數學生模仿優等生的朗讀,不少學生會因此拋開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成為他人的傳聲筒。長此以往,很多學生會喪失自己去體會的欲望,而只知道一味地模仿他人。這是造成虛情式朗讀的原因之一。
情境描述(二)
那么“如何避免虛情式”朗讀呢?我們再來看同樣的教學內容另一位老師不同的處理:
(1)抓住詞語,結合生活,理解“五彩繽紛”
師: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呢?誰來讀一讀?
師:好多的顏色??!請大家都來讀一讀這一段,邊讀邊用彩筆把描寫顏色的詞語畫下來。
師:誰來把你發現的描寫秋雨顏色的詞語讀給大家聽一聽?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寫板書:黃色、紅色、金黃、橘紅、紫紅、淡黃、雪白。
師:秋雨中的顏色可真多呀,但秋雨中只有這些顏色嗎?(引導學生去發現省略號)
師:你知道秋雨中還有什么顏色嗎?仿照書上的句式說一說。(秋雨把 色給了 , 。)
師:秋雨中的顏色真多,有黃、有紅、有白……真像書上說的——五彩繽紛。
(2)引導品味朗讀
師:在這么多的顏色中你最喜歡哪種顏色?把那句話好好讀一讀,一會兒讀給大家欣賞。(學生練讀)
誰來把自己喜歡的句子給大家讀一讀?(指名朗讀)請大家一邊用心聽他讀一邊回想你見過文中描寫的情景嗎?
(一生讀銀杏葉一句)
師:大家看,這就是銀杏樹葉,它的形狀多像一把小扇子啊,一片一片黃色的樹葉從樹上慢慢地落下來,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慢慢地扇啊扇啊,就這樣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多美的樹葉多好的小扇子啊!誰來把這句話讀一讀?
師:讀的真好。我仿佛感覺到了一把把小扇子在我身邊慢慢地扇哪扇哪,好涼快!請大家都來讀讀這句話。(練讀、指名再讀)
(一生讀楓樹葉一句)
師:咦?為什么說楓樹葉像郵票呢?(生:郵票是給人們寄信用的,會給人們帶來信件,現在說楓樹葉像郵票是因為楓樹葉給人們帶來了涼爽。)
師:你說的真好。紅紅的楓葉飄啊飄啊,給人們郵來了涼爽。請你把這句話給大家讀一讀。
聽你一讀,我仿佛看到了紅紅的楓葉在慢慢地飄,可真美呀。請同學們都來讀讀這句話。(練讀、齊讀)
(一生讀田野一句)
師:田野里,黃澄澄的玉米,金燦燦的谷穗,飽滿的黃豆都成熟了,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起起伏伏,真像金色的海浪在涌動。誰還想讀讀這句話?
(一生讀果園一句)
師:看來,橘子、柿子是真多呀,“爭著”要人們去摘呢!
(一生讀菊花一句)
師:聽你一讀我仿佛看到了各種顏色的菊花在秋雨中競相開放。真美呀!
(3)配樂真情朗讀
師:讀完了這一段,我們發現秋雨真的是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它把大地上的萬物都染上了繽紛的色彩,整個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一整段吧!(練讀)
師:誰認為自己讀的比較美?老師給你配上音樂讀給大家欣賞。(指名讀)
師:我們大家也伴隨著這美妙的音樂讀一讀第二自然段。(齊讀)
評 析: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共設計了三個環節激發學生真情朗讀。第一,通過抓詞語,帶領學生理解文本的內容。第二,通過品析文本的內容,使學生感受到作者筆下秋天的美麗。在這個環節,教師著重引導學生體會了“銀杏樹”和“楓葉”這兩個句子。第三,通過配樂等輔助手段創設一種意境,激發學生真情朗讀的欲望,享受朗讀帶來的樂趣。這樣就使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走進語言文字,感受秋天的美好和語言的美。這樣層層深入的指導使學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朗讀時也必然表達出了自己的真情。
反思與研究:
從上述案例中不難看出,朗讀,不是技巧問題,是讀者與文本對話后真實感情的流露?!坝^文者,批文以入情?!敝挥凶寣W生真正進入到文章中去,有了真切的體驗,才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為了讓學生真正進入到文章中去,我們在教學時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模擬現實。這種做法是在課堂中創設一個與現實生活類似的情境,在接近真實的情境中產生真切的體驗。
2.回憶生活。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回顧與課文描述相類似的生活情景。在生活情景中,學生產生了一定的情感,由于情景的相似性,這種情感會遷移到課文描述的情境中來,從而更好地朗讀好課文。
3.展開想象。語言屬于符號系統,抽象的語言符號只有轉化為具體的形象才有意義。特別是那些寫人的課文,閱讀時可以借助想象,把課文中對人物的描寫,轉化為更加具體生動的形象。
4.角色體驗。我們經常聽到“換位思考”這個詞,站在對方的角度,更能理解對方的所作所為。閱讀也應該“換位”,站在文章角色的角度,更容易理解語言行動等背后的東西,獲得更為深刻的認識,感情朗讀就不會虛張聲勢。
當然,我們并不反對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如果能將朗讀的技巧和真情朗讀融為一體傳授給學生,那我們的學生一定受益匪淺。
(作者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渝東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