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更多應關注的是學生的“學”,教學要以“人”為本,教師應開闊視野、深入思考,利用一切教學資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動起來,讓學生動手、動腦使知識和能力成為學生自己思考的果實;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關鍵詞】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實驗教學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新課程下化學教學,就是要利用學生的探究本能,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與學生合作的探究性而非灌輸性、開放性而非封閉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這樣學生自然就能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創設真實情境,培養學生參與意識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傳道、授業”為己任,大多采用被動式的灌輸方式,即遵循“學習、復習、再復習”的模式,這種模式使知識在原有的框架內重復出現,是一種再現性思維的模式。它是思維的低級形式,它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忽視了學生思維的能動作用。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已獲得,或者由他重新發現,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挖掘學習內容所蘊涵的創造性因素,把握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和水平,創造富有變化,能激發新奇感的情境,營造出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良好學習氛圍。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的老師。化學教學中,精心設計具有一定思維容量和適宜難度的問題,多讓學生獨立地進行觀察和思考;采用生動的、適合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提問方式,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例如:在《氣體的檢驗與除雜》的教學中,教師以“如何檢驗和除去氫氣中的氣體雜質”為習題,設計了五個主要問題來展開探究討論:
問題1:我們已學過了幾種氣體的制取方法,請同學回憶一下實驗室是如何制取氫氣的呢?
問題2:為了對某一金屬氧化物的組成進行研究,需要用純凈的氫氣來還原這種金屬氧化物。現有一份用鋅粒和鹽酸反應制得的氫氣,那么這份氫氣是否純凈呢?可能會混有哪些雜質?
問題3:同學們推測氫氣中可能混有H2O和HCl兩種雜質,如何證明它們的存在呢?
問題4:如果將兩套檢驗裝置連接起來,該先檢驗哪一種氣體呢?
問題5:既然氫氣中確實混有H2O和HC1兩種雜質,那么該如何除去呢?除去的先后順序對實驗效果有什么影響?
這五個問題層次清晰、不斷遞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探究傾向,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與探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通過師生設疑 — 比較 — 析疑 — 解疑 — 結論的互動過程,學生的思維得以發展,并向深處和廣處進展。
可以說,這樣的問題能充分調動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問題解決的學習活動中來。
三、注重實驗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化學課有得天獨厚的實驗條件, 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引導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設計實驗。化學實驗不僅可以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意識,增強學習興趣和動力,更能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例:《化學必修2》(蘇教版)專題2第三單元: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針對學生對于原電池與電解池的相關知識容易混淆的情況,除了教師對于相關知識分析和講解要到位以外,通過分組探究實驗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學生以2人為一組,在教師引導下進行燃料電池設計的實驗。首先讓學生觀察下圖思考2個問題:①分別按下S1或S2時各代表什么裝置,為什么?②要體現兩種裝置間的轉換,應先合上S1還是S2,為什么?
學生圍繞著這2個問題進行思考,交流討論后得出小組結論,學生代表回答,班級交流,得出答案。而后學生進行實驗儀器組裝,先按下S1,觀察實驗現象,記錄,斷開S1,按下S2,觀察實驗現象,記錄,交流討論,得出小組結論。而后在教師引導下小組間進行意見交流和探討,教師給予點拔和啟發,經過學生探究實驗、小組互動、師生交流等活動開展,最終形成正確的結論。通過實驗探究的互動教學,學生習得原電池和電解池的相關知識,提高了實踐動手能力和探究問題能力,培養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集體合作精神。
四、善用課堂評價,使學生積極參與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評價意在激勵學生,幫助學生找到不足或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看到并肯定自己的成績,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會欣賞學生,重視師生的情感交流,要關注每一位學生,要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展示機會,并善于從多角度觀察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評價激勵,使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在課堂上善用語言激勵,針對不同性格、不同境遇、不同表現的學生運用合適的語言傳遞信息,鼓勵學生敢說、敢做、愛說、愛做,讓學生從成功感上產生強大的鼓舞力量,獲得繼續前進的推動力。例如:“你行,你來試試……”、“剛才你總結得很好,還有什么補充嗎?”“這個問題仔細想想,你能解決”、“你舉的例子很貼切,能不能進一步分析”等都是很有效的暗示語言。通過積極的課堂評價,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看到自己學習的效果,能得到老師、同學的認可以達到促進學生的發展的作用,營造有效課堂良好的學習氣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優選。課堂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探索的過程。新形勢下的化學教學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思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從行動上趕上時代教育新發展的步伐,辯證的分析和處理各種在課程改革中產生的觀念和做法,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開拓進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黃忠敬,教學理論:走向交往與對話的時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7)
[3]徐玲玲,徐賓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陜西師范大學雜志社,2007
[4]沈怡文,吳星,《給高中化學教師的101條建議》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