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作為一名教師要認真領會課改精神,更新教育觀念。“只知低頭拉車,不知抬頭看路”,永遠也不會適應新的教育發展形勢。圍繞課改精神,我在數學課堂中進行了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取得了初步成效。下面是我的點滴體會:
一、以學生為主體,樹立創新意識
數學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作為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和行為觀念,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并未真正在廣大教師頭腦中確立,“重教輕學”的問題仍然存在。有的老師貪多求全,一味講解,拼命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思維沒有得到充分展開,知識僵化,依賴性強。這種“注入式”教學法的指導思想是與“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相悖的,嚴重阻礙創造思維的發展。要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必須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自主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認知的主體。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教師要當好引導者,重視學法指導,指導學生如何去發現和探索問題。
二、激發學習興趣,誘發創新欲望
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讓學生憑借已有知識報出一些是3的倍數的數,然后把其中一些在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交換位置,如567→576、675→657、756→765,讓學生檢驗變換后的各個數還是不是3的倍數。學生會驚奇地發現:“奇怪!怎么和原來的數一樣,個個都是3的倍數呢?這里面有什么奧秘?”從而使他們萌發出強烈的求知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巧妙地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急于探究,積極思維,對新知識充滿強烈的求知欲,培養了學生對知識探究的能力和習慣。
三、培養數學情趣,養成創新習慣
數學王子高斯認為:發現和創新比命題論證更為重要,因為一旦抓到真理之后,補行證明往往只是時間問題,許多數學家總結發現真理的過程是“長期積累,偶爾得之”,“大膽猜想,嚴格論證”,愛玩好動、愛聽故事、愛做游戲、愛看動畫是兒童的天性,這一認知特點,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而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或是基于教學時間的考慮,急于傳授大量的知識,或是不愿意花大量的時間,做課前精心準備,往往忽視了小學生的這一客觀認知規律,注重空洞無味的說教,極大地挫傷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盡可能地組織一些游戲性活動“包裝”數學知識或創造數學情境“串聯”數學知識,創設優美的動畫“表演”數學知識,使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做到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深刻 ,逐漸養成創新的習慣。
總之,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由厭學到愛學,從學會到會學,讓自己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在快樂中獲得新知,習慣成自然。
四、引導自主探索,增強創新精神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吃花生必吃帶殼的”,用林語堂先生的一句話形容學生的自主探索最合適不過,自主探索猶如“剝殼”,剝殼越有勁,花生越有味道。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去掌握規律,要讓學生去體驗獲取知識這一過程的酸甜苦辣。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預先讓每個學生準備兩個大小全等的梯形,課堂上啟發學生根據學過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動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小組相互協作動手拼擺,很快就可以發現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并發現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于是推導出公式: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當我提出是否還有別的推導方法時,其他小組立即說出了他們的方法:用一個梯形沿中軸線剪開,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推導出計算公式;還可以利用做平行線的方法,把梯形分割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也可以推導出公式: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可見,培養學生從各個角度去研究問題,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探索興趣,而且發現了許多解題方法,還會迸發出創造的火花,產生創造性見解。學生在再創造中學會了創造,其意義遠遠超過了獲得知識的本身。
五、聯系生活實際,開展創新實踐
傳統的數學教學,學生最直接最感性的認識就是做數學題目和解題,這種片面性造成了數學遠離生活,遠離大眾的錯覺。而真正的數學是豐富多彩的,它有著實實在在的生動活潑的生活背景。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還數學以本來面目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學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我們數學應從小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出發,從生活中“找”數學素材和多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找”數學,“想”數學,使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編教材,更多地聯系實際,貼近兒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教學常見的百分率時,我首先組織學生開展扔沙袋打靶游戲,請學生算一算自己打靶的命中率,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口算競賽,請學生算一算自己口算的正確率,最后請學生算一算,今天本班學生的出勤率。這樣采擷生活數學實例,由于是學生熟知的,學生容易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應用價值。從而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創造是人類最高級、最寶貴、量重要的素質之一,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靠創造來推動的,而培養學生創造的核心問題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遼寧省阜新市新邱區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