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1.角色轉換,突出主體思想
從著眼于提升人綜合素養的角度出發,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把“尊重人、發展人、關心人”這一育人理念與新課程改革結合起來,培養學生 “我的課堂,我做主”的自覺學習習慣,變過去的“要我學”為“我要學”,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讓教師真正做一個教學的服務者,人格塑造的關懷者。在操作方法上,最大限度地把時間留給學生,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學得更透徹、更自信、更快樂。
2.環節設計,保證主體空間
應該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提法已經有好多年了,特別是新的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更是耳熟能詳,可是為什么真正到實施的時候就走了味,變了樣呢?先入為主的思想固然具有強大的勢力,但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學環節的設計缺少一個范式,為此,我們分別從學生學習的空間、時間以及話語權、板書權等方面作了相對統一而又具體的界定。①時間:我們要求教師在整堂課中的講話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在“自學、討論”環節時間不少于15分鐘,在這一環節,同學們自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初步理解課文內容。以小組為單位了解課內自學情況。“展示”這個環節用時15分鐘左右,“當堂檢測”用時8分鐘左右。②空間:將全班學生分成六個學習小組,明確小組負責人兩名。③話語權:在“討論、展示”環節中唱主角的依然是學生,讓學生享有真正意義上的話語權。④板書權:學案中的問題解答也是由學生自己書寫在黑板上,在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或者疑問都可以板書在黑板上,黑板成了學生耕耘的又一片土地。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協作交流,在互動中產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效率的低下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在過去的以教師為核心的課堂中,教師一講到底,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因,學習興趣嚴重缺失。為此,我們作了有益地探索,根據語文教學案的設計,學生要在自學的基礎上完成相應的問題解答,而問題的設計依據就是每篇課文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學習的重點或者難點。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是在所難免的。尋求幫助,小組協作是一種自發的必要,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在協作中生成智慧,在收獲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學習興趣的產生有了必然的基礎。
2.改革評價方法,在激勵中產生興趣
實踐證明,評價手段的運用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措施。批評是教育,賞識是更好的教育。我們在正面黑板上設一個表格,或曰“英雄榜”,或曰“積分榜”,那就是對同學們課堂表現的成績記錄。并且通過大家的討論給每個學習小組都起了個具有個性的名稱,如“火星組、智慧組、奮進組、團結組……”每堂課師生都要根據大家的表現采用積分的方式記錄各小組的成績,并于下課之前作出小結。這種積分的方法,既調動了學生個體的學習積極性,體驗了成功的愉悅,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集體榮譽感。渴望賞識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情感以及心理需求。實踐證明,“積分評價”方式,很好地實現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標。
三、構建高效的教學鏈條
1.自主學習,突出自學的有效性
沒有很好的自主學習就不會有很好的課堂學習效果。相對來說,自學的時間越長,學習的效果越好,所以我們還提倡在課前就可以把教案發給學生,讓學生對自己將要學習的內容有個預知,教案同樣應該屬于學生,沒有必要總是遮上神秘的面紗,仿佛永遠是教師的專利。“自主學習”環節有兩個部分的內容,其一是學生根據教案中設計的問題自學課文,目標指向非常明確;其二是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所生發的新的問題,同學們在教案的空白處記下問題并進行的一種探究式的學習,其有效性是顯而易見的。具體方法是:①明確學習目標。②自主研習所學內容。包括要學習的生字新詞,課內閱讀理解。③小組內合作學習,由學習組長(每個學習小組有8至10人組成,選正副組長各一人)負責,教師協助,對小組內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查、指導,如聽寫詞語、檢查讀書情況等,力求讓基礎知識在個體與組內解決。此環節一般在10至15分鐘內完成。
2.展示交流,突出活動的有效性
這一環節是生生、師生、生本思維碰撞、交流解決問題、生成智慧的重要環節。展示交流的內容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自學成果的展示,就是在前面自主學習、互動交流的基礎上,對在學習課文中得到的知識,獲得的感悟進行集中展現。在這一環節中,一定要把講臺先行滿足學生,增加學生活動空間,增大學生的話語權,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一方面對教學案中所預設的問題集中交流,實行一人講解,互動補充,注重鼓勵,現場積分或加星記錄成績。其二是對教學重點、難點、疑點或者學生表達不夠準確等情況,教師要給予引導講解。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目標達成情況適當增加或者拓寬教學內容。展示的形式要豐富多彩,或講解,或演示……。展示的過程是“解決問題——展示成果——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這是一個看似重復卻又是螺旋上升的動態學習過程。“展示交流”的有效性,正是基于學生發自內心的、自主參與的學習過程,并在此過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實現著成長的積累。
3.當堂檢測,突出教學的時效性
當堂檢測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根據教學內容編制的有一定數量的習題,旨在鞏固本堂課的教學內容;二是拓展題,這是在所學習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地加以拓展,這一類習題所占比例比較小。當堂檢測的內容就是要在課堂內完成,并在小組內由組長進行批改,遇有普遍性的疑難問題,教師要參與其中。突出時效性,是當堂檢測的主要特征,鞏固學習成果,及時發現問題,便于教師組織教學工作,完成教學任務。“當堂檢測”代替了傳統意義上的課堂作業,也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我們期待,構建高效的課堂,讓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濃,把握更多的學習主動權,有更多心靈的自由。在課堂上,同學們有更多的精彩演繹。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