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新的理念為我們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的導向,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原則,以讓學生自主實踐、自主探究、自我評價為實施策略,從而使閱讀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讓閱讀課堂靈動起來,讓學生的個性花朵盡情綻放。
一、于讀中放飛個性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感有萬端之異,言有萬態之殊。”教師應還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時空,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引導學生自己去閱讀、體悟和品味,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自我感受,使閱讀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張揚個性的過程。
如《江南》一課,在學習第二句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戲”字想象魚兒在水中嬉戲的情景,自由賞讀,允許他們見仁見智。有的學生認為這句話應該讀得快一點,因為魚兒在水中游得很快;有的認為應該讀得慢一些,因為魚兒在水中邊游邊玩;有的認為應該輕聲讀,因為魚兒正在與小伙伴說悄悄話呢;還有的認為應該高興地讀,因為魚兒在水中玩得很開心……這些都反映出小朋友多么豐富的內心世界,多么深刻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于說中放飛個性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時時處處做有心人,為學生創設多種多樣的情境,營造熱情洋溢的“說”的氛圍,誘發他們“說”的欲望和熱情,讓他們在民主、和諧、愉悅、自由的氣氛中,樂于思維,敢于表達,使“說”成為學生自主的釋放心靈之聲的活動。
學習《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文后,讓學生討論“夏天來了,你想變成什么?”一時間,課堂上五音齊備,學生的發言可謂精彩紛呈,如“我想變一只青蛙,在荷葉上唱歌。”“我想變成一棵大樹,為人們遮擋陽光。”“ 我想變成一只小鳥,在天空中自由飛翔。”“ 我想變一只螢火蟲,點亮黑黑的夜空。”“我想變成水滴在大海中穿梭”……瞧!學生已有的生活積淀被喚醒,思緒在飛揚,充滿靈性的話語如涓涓細流潺潺而出。
三、于評中放飛個性
傳統教學中,評價是教師的特權,學生很少有自評和互評的機會。《課標》強調“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更有利于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應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評和互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自我調控學習過程,學會正確對待他人和自我,發展個性與潛能。
如教學《狐假虎威》一文時,我讓學生在認真聽別人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的評價。一位學生繪聲繪色地讀到:“狡猾的狐貍眼珠子骨碌一轉,扯著嗓子問老虎:‘你敢吃我?’”這一句時,不少學生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我抓住時機,讓學生把聽后的感受說一說。有的說:“聽了他的朗讀,我覺得這只狐貍腦筋動得真快!”有的說:“聽了他的朗讀,我好象看到了一只狡猾的狐貍。”有的說:“聽了他的朗讀,我覺得這只狐貍有點心虛。”還有的說:“他不但讀得好,表演得也很棒。”這樣,學生通過評價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增加了互動交流的機會,享受著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四、于寫中放飛個性
閱讀教學要注意讀寫結合。教師應從低年級開始,巧妙地把握時機,將寫作訓練春風化雨般地滲透于閱讀教學中,逐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訓練的形式多種多樣,如續寫、仿寫、改寫、編寫、擴寫等等,可視具體閱讀內容而定。
如學完《狼和小羊》,可讓學生浮想聯翩,續寫出小羊可能出現的命運;學過《雨點》后,讓學生當一回小詩人,仿寫一首詩歌;學過蘇教版國標本第四冊《練習一》讀讀背背中4個成語后,我讓學生看圖并結合生活實際寫一段有關元宵節的片段,并用上有關的成語;學完《月亮灣》,讓學生當一回小導游,寫一段介紹月亮灣美麗風景的解說詞……總之,教師要做有心人,不失時機地抓住訓練契機,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習作的需求,為張揚學生的個性搭建廣闊的舞臺。
五、于畫中放飛個性
在閱讀教學中,發揮學生自主性,讓他們運用“畫”的形式去實現與文本的直接對話,體會祖國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字,也不失為一種方便有效的探究閱讀途徑。
如我在教《荷花》一文時,當講到描寫荷花三種姿態時,我讓全體學生各自試著邊讀課文邊繪畫,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一幅幅繪畫惟妙惟肖地展示在你眼前:碧綠的荷葉襯托著雪白的荷花,有的是全開放的,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還是花骨朵兒。學生繪畫的過程也就是他們進入課文情境,“還原”文字,品賞荷花姿態美,勾勒語像的過程。畫好后,讓他們互相介紹自己的作品。從讀文理解到作畫悟情,到析畫賞美,學生運用自己獨到的審美觀,還原課文的內涵和意境,使課堂教學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六、于演中放飛個性
教育家巴班斯基認為:“趣味性應該是課堂上掌握所學材料的認識活動的積極化。”表演活動情趣性強,容易讓學生產生“入境始與親”的體驗,能喚醒他們的參與熱情,變旁觀者為當事者,最大限度地縮小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認知差、情感差和心理差。教師應將表演適當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演中覓趣,在趣中顯智。
如學習《誰的本領大》一文時,讓學生分組排練課本劇,學生興趣盎然,編劇本,背臺詞,設計角色的語言、動作和表情,大家集思廣益,你提建議,我獻良策,忙得不亦樂乎。劇中的風、太陽和船夫幾個角色,他們都演得惟妙惟肖,無不烙下了他們鮮明個性的印痕。此種情景,不能不說是一種“樂學”與“樂教”和諧共振的結晶。
總之,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就一定要把它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城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