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探討了高中化學教學中可以學生已有知識結構為起點,通過創設情境、探究式教學、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系統來協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與重組構建。
【關鍵詞】有意義學習理論;高中化學;情境;系統化
一、有意義學習理論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有意義學習的實質,就是為語言文字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其過程可簡單描述為:當學習材料本身具有邏輯意義,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具備適當觀念時,學習材料對學生就構成潛在意義;接著,學生積極主動地使新知識與頭腦中的適當觀念發生非人為和實質性的聯系。結果,新知識被納入到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去,原有認知結構經消化新知識,得到改造和重組。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運用有意義學習理論的策略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有意義學習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有具有邏輯意義的學習材料,學習材料可通過情境創設來提供。
(1)教學情境生活化
新課程呼喚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其實質是要解決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關系。如二氧化硫的教學,可以酸雨的成因及防治為情境,學習二氧化硫兩大性質:酸性氧化物及還原性;以白木耳是否越白越好為情境,引入二氧化硫漂白性。
(2)教學情境趣味化
如蘇教版化學2中《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一節,教師展示音樂賀卡,提出“如何使賀卡發出美妙音樂”這一問題,學生很容易想到接通電源(通常用干電池),按學生要求操作,達到預期目的,學生為自己的設想成功而興奮。此時將鋅片和銅片用導線與賀卡連接,將金屬片插入硫酸中,同樣發出優美的旋律。學生熱情高漲。提出“為什么鋅、銅與硫酸構成的裝置可起到電池功效呢?此電池工作原理是什么呢?”以此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展開本節課的學習。
(3)教學情境問題化
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一定是內含問題的情境,它能有效引發學生的思考。情境中的問題要具備目的性、適應性和新異性。目的性指問題應根據一定教學目標提出;適應性指問題難易程度應保證多數學生在課堂上都處于思維狀態;新異性指問題的設計和表述具有新穎性、奇特性,在學生心里形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
2.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
奧蘇貝爾曾提出命題:“如果我不得不將所有的教育心理學原理還原為一句話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
如蘇教版《化學1》電解飽和食鹽水制氯氣,學生完全沒有電解知識,若按教材方式呈現演示實驗,學生理解會困難。可采用如下步驟:(1)復習回顧電解水的裝置,補充陽極和陰極的概念。(2)把水改成飽和食鹽水,進行電解。(3)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提出假設:陰陽極產生的氣體有三種可能性:Cl2、O2、H2。(4)逐一檢驗氣體(氯氣的檢驗學生還未學習,需教師進行提示)。(5)從元素組成及氣體分析情況,還應產生NaOH,通過滴加酚液,確定NaOH的生成。(6)書寫化學方程式,指出陰陽極產物。(7)點題:這是工業制Cl2的方法,同時得到NaOH,稱為“氯堿工業”。(8)拓展:工業上需大量飽和食鹽水,順勢介紹海水情況及海水曬鹽的過程。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層層深入,過程嚴密,易于探究,利于學生有效學習。
3.指導學生合作探究新知,實現體驗式學習
按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教師是這個過程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任務是給學生提供時間和機會去探究,學生通過合作或觀察,或質疑,或實驗,逐步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內化與構建。
如蘇教版化學2中《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一節中,可設置以下探究:
(1)鋅、銅用導線連接后置于稀硫酸中,該裝置中確有電子移動及閉合回路,可構成電池。(2)上述電池正負極的確定。(3)原電池構成條件(為學生準備電極材料:鋅片、銅片、碳棒、溶液、稀硫酸、蔗糖溶液、硫酸銅溶液、電流計、導線等)。
三個探究環環相扣,完全開放,學生在協作中加深對原電池工作原理及構成條件的理解,初步構建原電池的知識體系。
4.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系統化
知識的系統化是學習者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借助一定方法在大腦中構建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圖式。
如《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課題中,學生探究過后,師生可共同對探究內容進行整理,形成系統,以圖示的方法呈現Zn-Cu、稀硫酸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
當然,系統化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列表比較、制作概念圖、思維導圖等等。這些圖表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教師都可以進行滲透、示范,讓學生逐步適應并習慣圖表的制作。
總之,任何成功、有效的學習都是有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學習是一個符合認知規律、提高學習效率的科學學習過程。教師如能在教學中將有意義學習理論與其他教學理論相結合,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0:193
[2] 郭君瑞.給學生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經歷. [J].化學教學,2009,(3):7~9
[3] 畢華林.化學新課程理念與實施[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7:39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