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老師執教的準備要求,易位教學的課堂形式特色和學習步驟,分析師生易位教學的獨特功能和所取得的成績,指出易位教學方式的局限性以及存在的不足,初步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英語教學;師生易位;體會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今年秋季上級行政部門對學校落實新課程方案、保障學生的活動和休息時間的督察力度也越來越大,英語教學中怎樣利用課本以及教輔用書去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思維為主攻的自主學習策略時,我采用了師生雙邊活動量大的“小老師執教”,其教學目標是重在教學過程中令其無疑為有疑,促疑到釋疑,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同時,既提升了語言表達的交際能力,豐富詞匯和西方文化知識,又能借助經典美文的閱讀提高品德修養,陶冶情操。最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令筆者受益匪淺,本文就此談一點粗淺的做法和體會。
一、施教準備
1.首先是教師的備課,吃透教材。對于高中同學盡管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學習方法,但指導他們進一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訓練嚴謹的思維方式,培養流暢的口語表達對學好英語很重要。如何使用好課本及配套指導用書,特別是用好指導用書,在每單元的Welcome to the unit前就作出一些具體的指點和要求。
2.關于英語課的學習,要求學生準備一本筆記,一本草稿本,一本錯題集錦,按照常規的預習、聽課、復習、作業、檢測的程序開展教與學的活動。
3.對于每個unit中如何引出單元話題,配以同步訓練和單元測試,其間重視語言點的講解練習,及時發現知識點的缺漏并進行彌補。
4.施教時,先指定班干部身先士卒,英語角成員當仁不讓,把頭開好,然后通過調查談心,將學生按座位和成績分成若干個教學小組,推舉小組召集人,互幫互學,討論備課。
5.鼓勵學生寫教后感,分析得失,積極進取。
二、課堂結構
在課堂教學的四十五分鐘里,其時間的大致分配為:
1.每課一小話題。由抽簽指定的同學介紹對自己有啟發、有幫助、感受新穎的與本單元有關的話題,然后教師簡要評價。
2.小老師執教。由上節課抽簽出的同學執教。事先要依據課本和指導用書備課。教案先給指導老師審閱并講給老師聽后上講臺,從復習舊課切入到鞏固新課結束。老師在下面聽課或巡視或插話補充、糾錯,把握教學的方向。
3.質疑釋疑。小老師與下面同學互相提問,樂于發現問題,善于解釋問題,展開討論也可分組討論,激發創新意識。
4.教師小結。結合小老師的授課情況予以評價。對知識概括、比較、歸納或進一步講深、講透,對配套鞏固練習及時捕捉反饋信息評價。
5.布置作業。含課堂作業、課外作業、補充作業等練習或口頭作業,視情況而定。
三、教學實效
1.通過以上程序的教學,從反饋信息來看,學生覺得形式活潑,普遍歡迎,大多數同學有一種急于想上講臺,把所學所悟的內容與大家交流的心態。
2.常言說,供人以魚只解一餐之危,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當過小老師的同學感受最深的是對所執教的課程內容掌握的相當牢固。學會了怎樣憑借指導用書找文中的重難點,對知識的分析探討有了一定的思路,逐步養成了比較歸納的習慣。
3.從考試的成績與控制的對比班比較來看,結果往往高于對比班,甚至名列年級前茅。也就是說對掌握知識的應試能力也有良好的培養。
4.對于情意因素的培養,這種教學過程也能起到較好的催化作用。如興趣、愛好、動機、性格、毅力、意志、情感及個性心理特征等不同程度得到加強,學生配合默契,團結友好。
5.小老師教,學生聽得更認真,參與得更積極,他們往往通過與自己的設想作比較來評論上課的得失。另外,學生備課認知過程的思維方式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尤其是英語作為高考的一部分,學生相關知識的聯系、兼容某些時候優于老師。課堂上的小老師所點話題下面學生發言很踴躍,氣氛熱烈,思考積極,教學中的“四主”原則體現較好。執教過程中老師始終要把握著教學的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
四、存在問題
1.小老師執教雖然受學生的普遍歡迎,還必須得到家長的理解,班主任、科任教師的配合以及學校領導的支持。如果沒有多方面的默契合作要完成這一過程并堅持下去是不容易的。
2.對于班級的要求要有健全的良好班集體。班風正,學風濃,人人參與意識強,才能保持課堂氣氛的生動活潑、井然有序。
3.假如一個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班級,事實上每個班級都有一些計劃外的自費生借讀生,一個基礎較差的學生執教,教師的輔導十分不易,教學效果也不理想,這時教師小結時要花很大力氣去補。
4.對于因故未預習的學生和慢生有時不能順利地參與到討論中去,平時的補課又一時不能同步,也影響其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考試中仍然存在著兩極分化,仍有成績很低的學生出現。
5.雖對個別性格內向的學生加以鼓勵和指導,反復演練和點撥,但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口語表達能力欠佳而反映不太好,影響課堂學習的效率。不過給這樣的同學以鍛煉的機會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他們太需要人們關注和幫助了。
6.目前小老師的執教僅限于新授課。對于復習課、試卷評講課尚不敢讓學生觸及,心中無底。
教有模式,不唯模式。目前的課堂教學雖然重視師生雙向交流,注意信息的反饋,強調輔以一定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但尚無成熟和系統科學的理論借鑒,在教學中尤其是英語教學中的一點嘗試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拙筆此文,懇望能得到行家的指正與幫助!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