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教材是“教”和“學”的材料,課堂教學活動是以教材為媒介而開展的雙邊活動。教材內容的選擇必須按照教師和學生自身的特點來確定,脫離了教師的特點就不能以己之長駕輕就熟,脫離了學生的特點就成了一無所成。因此,教師要讀懂教材,聯系生活實際,才能設計有效的教學過程。
【關鍵詞】讀懂教材;有效數學課堂
《課程標準》指出:“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教材對于教師和學生的發展要具有拓展性,有利于引導學生探索、發現、質疑,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 教材是“教”和“學”的材料,課堂教學活動是以教材為媒介而開展的雙邊活動。就教師而言,教材是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具等的總稱;就學生而言,教材是學習內容、學習手段、學習思想方法和學具等的總稱。教材內容的選擇必須按照教師和學生自身的特點來確定,脫離了教師的特點就不能以己之長駕輕就熟,脫離了學生的特點就成了一無所成。教科書只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教學內容的承載體,對于在不同環境中成長、具有不同閱歷的學生而言,不一定是最合適的。
做教師的讀懂教材非常必要。做到心中有教材,才能準確的制定教學目標。才能聯系生活實際設計有效的教學流程,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遵循一些原則。
一、創設情境導入要有新意
有效情境導入,往往關系到一節課的成敗。根據不同的數學問題創作或改編出不同的童話故事,引起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研究,使學生能夠在故事所創設的情景中解決問題。
例如:教學《被除數、除數末尾有0的除法》時,設計這樣的導課:一天,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好悟空不在,八戒就帶著30只小猴去摘100個又大又甜的鮮桃,并對孩子們說:“你們一共30人,每人得3個,剩下一個就給豬伯伯吃吧!”八戒怕小猴子不信,還列了一個算式。沒多久,悟空回來知道這件事,斥責八戒不老實,欺騙小猴子,嚇得八戒只好求饒,磕頭不止,一下子把小猴子們弄得莫名其妙。同學們,你們知道其中的道理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這樣的導課,一下子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學生躍躍欲試,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二、數學知識要與生活相聯系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還用于生活。書本知識要與學生的經驗世界、成長需要融合,使知識恢復到鮮活的狀態,與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呈現出生命態。由于預習在先,讓不同類型的學生在這個環節中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充分發展,老師選擇適宜的學習材料和活動組織形式非常關鍵。把新知融合到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或學生的已知經驗中,逐步引導學生發現并理解情景中隱含的數學知識、邏輯關聯,前面表述的前兩類學生能夠自己在情景中不斷地歸納出數學規律來,而后兩類學生也能在觀察前兩類學生的行為過程中,收獲他力所能及可以收獲的結果,長期影響還能提升他們的數學思考能力,使他們轉化為前一類學生。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可創設買三套衣服(分別知道上衣和褲子的單價)需要多少錢的生活情境。學生在求總價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兩種解法其結果一樣的情況,接著再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類似的數學實例。然后再在眾多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新知,這樣學生頭腦中的“乘法分配律”就不再是以抽象的數與符號構成的,而是以一個個生動形象的生活實例建構和呈現的,于是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就深刻得多。
三、鞏固練習科學要有層次性
鞏固練習要堅持聯系生活實際,安排學生充分體驗學有所用、學有所值。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形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上,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字,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識。從而讓學生逐漸養成用數學方法去觀察生活的好習慣。例如:在學習了“千克和克的初步認識”這個內容后,我設計了這樣一節練習課:新授課結束后,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去超市購物并收集重量信息的作業。練習課上,我首先讓學生把從超市所購的自己喜歡的食品重量告訴大家,然后讓學生互相交換了掂一掂、拎一拎,感受對方物品的重量。接著,又讓大家拿出各自所帶的瓜果蔬菜,請同學們猜一猜這些水果、蔬菜的重量,再用秤稱一下加以驗證,看看與自己的估計相差多少。然后又給每位學生稱了體重,讓他們互相抱一抱,同學們大都會叫起來:“哇!好重啊!我抱不動了。”最后,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個雞蛋、一塊香皂、一袋大米、一筐蘋果、一頭豬、一只羊等物品的重量。以上幾個環節讓學生充分感知了幾十克、幾百克、幾千克、幾十千克的重量,對一些填重量單位的習題也就能迎刃而解了。通過這一系列的練習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趣味化,把單純的數學概念引伸到生活中,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教材既要適合教師教又要適用于學生學;在教師和教材之間,學生是教師確定教材的主要因素;在學生和教材之間,教師應起到點撥引導作用。創設真實有智慧的課堂,才能培養出有熱情、有智慧的學生。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