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就以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化學反應原理》中《水的電離和pH值》復習課為例,談談習題課的教學設計中如何設計練的內(nèi)容,練的形式。練重點,練難點,練易錯點。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發(fā)展。
【關鍵詞】習題課;剝繭抽絲;建構(gòu);發(fā)展
縱觀中學化學教改的趨勢,練習,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基本組織形式,正上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習題課的教學如果不注重設計的藝術,往往如腳踩西瓜皮——走到哪滑到哪。習題課的教學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教師必須鉆研和熟悉教材,了解學生的知識現(xiàn)狀,以剝繭抽絲的藝術設計,設計練的內(nèi)容,練的形式。練重點,練難點,練易錯點。才能夠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發(fā)展。
下面筆者就以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化學反應原理》中《水的電離和pH值》復習課為例,談談習題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和學生分析
本課時作為一堂復習課,如果再強調(diào)一些概念性的內(nèi)容和基礎的計算,或者一味的拔高。對于學生不僅沒有任何提高,反而會讓學生產(chǎn)生消極的學習心理。怎樣高效?怎樣承前啟后?怎樣讓學生樂于學習?怎樣讓學生得到最有效的建構(gòu)?筆者首先對本節(jié)的知識進行了分析。
知識點分析:
1.水是弱電解質(zhì),存在電離平衡。
2.水的離子積常數(shù)。
3.溶液的酸堿性和pH值的計算,這一知識點的計算類型又可分為:有關基本概念的計算:已知氫離子的濃度求pH值,已知pH值求氫離子的濃度; 有關稀釋問題的計算:酸溶液的稀釋、堿溶液的稀釋;有關溶液混合的計算:酸和酸混合、 堿和堿混合、酸和堿中和。其中,酸和堿中和類型又可分為強酸與強堿中和、弱酸與強堿中和、強堿與弱酸中和。而各中和類型中又有恰好完全中和,和酸、堿過量的不同類型。
以上這么多知識點,如果逐條講解、逐條練習則不僅時間上不允許,學生更會感到瑣碎和厭煩,更使教學陷入面面俱到,沒有條理,沒有重點,處處用力卻又處處無力的尷尬之地。
經(jīng)過思考和選擇,我確定一個例題。突破1、2兩個知識點,并完成教材體系中的承前啟后,幫助學生建構(gòu)學習。確定Ba(OH)2這一二元堿溶液做為關鍵點,組織一題多變,完成各有關pH值計算知識點之間的過渡和重難點的突破。由以上的分析,一堂學生練習為主,教師精講導撥的粗步教學設計完成了。
二、教學過程
1.水的電離和水的離子積常數(shù)
例1:在25度時,某溶液中,由水電離出的CH+=1×10-12mol/l,則該溶液的pH可能是?(答案:12、 2)課堂伊始,我直接給出以上例子,既是為了提高課堂效率,也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心里準備。這一例題的選擇,我可以由此引導學生分析。
①水作為弱電解質(zhì),存在電離平衡。
②水在一定溫度下的電離平衡。使H+和OH-的濃度乘機是一個常數(shù)。提出離子積的由來,并強調(diào)一定溫度。
③由一定溫度引導學生思考溶液電離平衡影響因素,即溫度、濃度。在濃度這一影響因素的復習時又回顧了:假如溶液中加酸,加堿,則抑制了水的電離,加可水解的鹽,則促進了水的電離,從而為下一節(jié)鹽類的水解鋪墊,進一步強化這一知識。
④同時這一題的選擇又是在學生能解出一個答案,對另一個答案感到困惑的估計的基礎之上。在有疑處設疑,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之后能有所思,有所悟。也就是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困惑,從而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思考,進入“悟境”。
⑤由水中加酸、加堿使水溶液的酸堿性發(fā)生的變化自然過渡到第二個要點的解決中。
2.pH值的計算
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練習確定以Ba(OH)2這一二元堿溶液做為母體,組織一題多變,完成各有關pH值計算知識點之間的過渡和重難點的突破。具體設計為以下7個小題:
(1)有關概念類的計算
0.05mol/l的Ba(OH)2溶液的pH值?
pH=12的Ba(OH)2溶液的溶質(zhì)物質(zhì)的量濃度?
(2)有關稀釋問題的計算
0.05mol/l的Ba(OH)2稀釋1000倍后的pH值?
pH=8的Ba(OH)2溶液稀釋1000倍后的pH值?
10ml 0.05mol/l的Ba(OH)2溶液與20ml HCl混合后的pH值?
(3)有關溶液混合的計算
10ml 0.05mol/l的Ba(OH)2溶液與20ml CH3COOH混合后的pH值?
10ml 0、05mol/l的Ba(OH)2溶液與20ml H2SO4混合后的pH值?
教學時,在簡單的點明酸堿性和pH值之間的關系之后,對有關計算簡單分類(概念類、稀釋類、混合類)。這樣可以使學生對做過的習題有一個粗略的歸納。消除學生為解題而解題的麻木狀態(tài)。消除學生對題目變化的恐懼心理,教會學生歸納總結(jié)的學習方法,點明CH+和pH值的換算是基礎。
而實際的解題過程中,如果已知的是堿性溶液,如何從COH-過渡到CH+,然后再計算pH值。這就要求學生思維有較好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其中從COH-過渡到CH+往往成為學生的思維障礙。而在此基礎上再加上一元和二元則更讓學生倍感困惑。
以Ba(OH)2溶液為例設計一系列練習正是基于以上兩個難點的考慮之后,剝繭抽絲理出的一個關鍵點。而一系列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練習,讓學生在體會拾級而上的成就感中訓練了思維,發(fā)展了智力,培養(yǎng)了興趣。正是結(jié)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知識人本化和學習過程人體化的體現(xiàn)。
三、反思
1.習題課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習題課教學設計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教師根據(jù)知識的人本化和學習過程的人本化出發(fā),以引導學生發(fā)展個性,舒展自我,提升能力,訓練思維為歸宿。
2.習題課教學設計應注重知識人本化和學習過程人本化
課堂教學不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能力的培養(yǎng)。但這并不是說可以弱化課堂教學傳授知識的作用。知識人本化,不僅注重知識本身內(nèi)在的邏輯順序和規(guī)律來組織教學。而教師在以知識為載體組織課堂時,更應注意以人本主義的建構(gòu)主義教學理論為指導,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成為學生主動建構(gòu)、理解、感悟、批判的過程。教師在這一過程則是一位促進者、引導者和幫助者,與學生教學相長的平等中的首席。
3.習題課教學設計應注重問題為導向
散文化課堂設計的注重問題為導向,推動整個課堂,層層深入。問題的設計是整個課堂成功的關鍵。要求教師設計課堂是要有“3W”意識(“3W”即 “where、what、why”)。where (即現(xiàn)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把握班級學生當前的現(xiàn)狀,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情況是把握好教學設計的前提。what (即怎樣到那里去?)也就是問題的設計藝術,這是把握好教學設計的關鍵。當然一切都是在why(為什么要這樣設計?)為了達成什么樣的教學目標的充分認識的基礎之上的。然后從淺到深,從易到難,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步步設疑,步步引導。
4.習題課教學設計應注重關鍵點的把握
一堂課可能有好多個重點內(nèi)容,難點內(nèi)容。那么在這些重難點里選取一個為關鍵點,剝繭抽絲藝術化的組織課堂教學。讓一切教學設計圍繞著它,為它設計引課,為它設疑啟發(fā),為它設計練習鞏固,為它設計結(jié)課,從而真正起到以點帶面、剝繭抽絲。
【參考文獻】
[1]譚頂良《學習風格論》南京、江蘇出版社1999
[2]郭元評《課程設計與學生生活重建》課程研究2000
[3]《新課程與學生發(fā)展》北京師大出版社 2002、7
[4]《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北京師大出版社 2003
[5]《新課程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北京師大出版社 2002
(作者單位:浙江省景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