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業率是考查高校辦學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筆者認為當前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大學生的就業期望不符合實際形勢、大學生整體綜合素質不高、職業生涯規劃不及時、不適當,而高校可以從認真指導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幫助大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能力、聯系市場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三方面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關鍵詞】高校;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隨著高校的擴招,高校畢業生數量逐日增多,如何在畢業以后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不僅成為學生和家長的目標,也是每個高校的工作重點和難點。要促進畢業生更好的就業和擇業,就要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一、什么是就業能力
就業能力這一概念的定義有很多種。英國就業能力研究專家 Lee Harvey 認為:就業能力是指個人的潛能, 通常表現為學生能夠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學畢業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就業能力才能完成擇業就業的過程, 我們對就業能力的探討, 歸根到底是對大學畢業生能力進行的思考, 這種能力不是單一的能力,而應是各種能力的綜合, 是具有多種功能、 多個層次的綜合體。王吉田在《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開發與促進》一文中將就業能力分為8種能力即開拓創新能力、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競爭能力、決策能力、適應社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
二、當前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
1.職業生涯規劃不及時、不適當
職業生涯規劃(career planning)簡稱生涯規劃,又叫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對決定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測定、 分析、 總結,對自己的興趣、 價值觀、 能力、 性格、 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生涯規劃方向,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行動計劃。目前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高校和學生自身對職業生涯規劃重視度不夠,很多也并沒有結合學生自身實際,更沒有用來指導實踐。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于大學生認知自我,完成就業的心理準備,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應從大學生步入大學就開始,高校要切實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學生要真正的予以實施。
2.大學生整體綜合素質不高
首先,進入大學以后,一部分學生放松了自己對學習的要求,抱著六十分就過的態度,學習的主動性不夠,學習的時間只是集中于期末考試一段時間,專業知識的掌握較差。其次,還有一部分學生保持了中學時候的學習態度,將自己的絕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學習和考證,專業知識學習很好,可是因為很少參加學校或者學院組織的各類活動,在語言溝通、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欠缺,而招聘單位往往很重視這方面的能力。另外,由于學生較少有去公司或者工廠實習和鍛煉的機會,將所學知識付諸實踐的能力也有欠缺。綜合這些方面因素,學生的綜合素質令用人單位不滿意。
3.大學生的就業期望不符合實際形勢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過高,如要高工資、高收入,工作地點要在大城市,這種就業觀念與新形勢下的就業需求是極不相稱的。比如,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要求月薪上萬提供住房,這顯然是一種不理性的選擇,這種思想也導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應的工作。市場可以提供給學生們報酬優厚、工作地點好的工作崗位是有限的, 而有能力且能夠抓住機會的畢竟是少數人。
三、如何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高校要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指導學生做好職業規劃
教育部提出, “從 2008 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并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劃,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應該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學校應該從學生進入大學就開始分階段、 分重點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2.幫助大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能力
高校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最核心的就是要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高校要做到:首先,要提高大學生專業文化知識素養,其次,要提高大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再次,積極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 拓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加強綜合素質的培養。最后,要幫助大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部分學生由于心理脆弱、自我調節能力差,在求職遇到挫折的過程中心理壓力過大,如果不及時排解,就會引發許多與大學生擇業相關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與未來的自我發展,而且干擾了高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學校應多方式多渠道幫助相關畢業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3.聯系市場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
由于歷史的慣性等原因,相當一部分高校的學科設置和培養模式仍然滯后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教育與市場經濟的需求相去甚遠,導致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升遇阻,這樣就要求高校在必要時要根據市場的需要調整自身的專業設置、教育內容和培養模式。首先,高校可以根據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對專業人才需求,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動態地調整和優化專業培養方案。其次,進行校企合作, 讓學校成為企業人才的培訓基地。最后, 實施“走出去”戰略, 開創大學生就業實習基地。
不斷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是社會、 高校和學生個人發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政府、社會、高校、學生自身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同時也要意識到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聯合各方面力量,努力為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蔣潔:青年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分析與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 2007(3)
[2]王瑩: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促進大學生就業[J],生產力研究 ,2010(6)
[3]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EB/OL]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