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尊重生命,體現人性,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是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教學理念。延時評價是科學課堂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學藝術。因此教師若恰當地合理運用延時評價,會使課堂變成一個學生主動學習,發展個性的空間,變成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課堂。
【關鍵詞】延時評價;初中科學;生命課堂
當前,關于“生命課堂”的探討,成為教育界有識之士關注的話題。什么是生命課堂?生命課堂應體現哪些特征?有人說,生命課堂是生活的課堂;也有人說,生命課堂是生態的課堂、和諧的課堂;還有人說,生命課堂是生成的課堂……;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在她主教的“新基礎教育實驗”之中,強調將學生由單一的“認知體”轉化為鮮活的“生命體”,她的觀點引起筆者的共鳴。筆者以為“生命課堂” 就是充分尊重生命的課堂,即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課堂。它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生命性。因為學生主要生命活動在課堂,學生在課堂之中體驗、成長,課堂經歷也就與生命體驗高度整合。
2.生成性。課堂在“預設”中“生成”,是師生情感與智慧的碰撞,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不斷生成積極的情感體驗,讓知識不斷生成意義,并且成為“意見”。
3.生活性。因為科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中,才會更加關注生活,關注科技,關注自身健康防護,關注社會。
4.整體性。教育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但更應面向全體。
基于生命課堂的重要性,教師必須匠心獨運,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來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課堂,而延時評價正是實現該理念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所謂延時評價,就是利用學生的期待心理,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或作出的回答不予以及時的評價,而是把評價的時間適當的向后拖延,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時間和自由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究,讓學生在完成思考過程、獲得頓悟之后給以恰如其分的評價或小結的評價方式。它重視了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把學生推到問題開始的地方,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發現和研究”,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因此,課堂上適時采用延時評價不僅有利于學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也有利于學生情感的調動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本文擬就教學中的幾個案例,談談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如何利用延時評價,建構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課堂。
一、利用延時評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體現了生命的自主性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那么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他們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呢?利用延時評價,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上浙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章《動能與勢能》一節時,我讓學生先讀圖,然后我提問:“同學們,人造衛星從近地點到遠地點過程中,動能和勢能是怎樣轉變的呢?”此時,XX同學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老師,人造衛星的勢能逐漸變小,動能逐漸變大。” “XX,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我是從圖上看出的,因為人造衛星從近地點到遠地點過程中是向下運動的嘛!” 隨后又有許多學生齊聲附和,對學生這種錯答我正欲點撥時,教室另一個角落傳來不同聲音:“老師,不對!因為遠地點是指遠離地面的地方。”此時學生一片嘩然,我順勢提高了嗓門:“大家覺得誰說得有道理?” 于是同學們就這樣爭論開了……
在上述教學中倘若我過早地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結論性的評價,勢必阻斷學生的探究與思索,扼殺其探索的欲望,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值得慶幸的是采用了延時評價。課堂上那“說說你是怎么想的”與“大家覺得誰說得有道理”兩個問題,看似平淡,實則意義深遠。它不僅給學生留下一個自由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自主去發現、探究,而且充分體現了生命課堂的自主性,體現了對學生生命價值的關照。
二、利用延時評價,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體現了生命的創造性
創新是人的思維品質中最有活力、最有價值的方面,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呢?用陸有銓教授話來說:“對我們老師而言,重要的不是‘教’學生創新,而是 ‘讓’學生創新……。”眾所周知,要‘讓’學生創新,就必須給學生營造一個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所以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適當地采用延時評價,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與自主的空間,使學生的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地發揮。如在上浙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物質的構成》一節時,當學生做完水與酒精實驗后,突然有學生冒出一個問題:“老師,不用酒精和水做實驗行嗎?”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筆者有點困惑:“不用酒精和水做實驗,你想用什么做?” “老師,我想用水與水混合做,你說行嗎?”當我明白了學生意圖后,雖覺得困惑,但還是決定把問題拋給了學生:“行還是不行?大家不妨試一試。”于是學生紛紛動手實驗……不久結果出來了,學生對水與水混合,體積是不會減小的事實,表現出一臉霧水: “為什么水與水混合,體積不會減小呢?是不是水分子之間就沒有空隙呢?”此時教師再乘機引導: “若用蘋果與蘋果混合,體積會減小嗎?”“那當然不會減少。”“那么,同學們再想想水與水混合為什么不會減少呢?” “哦,原來是因為水分子與水分子是一樣大的,水分子不能進入空隙。”在學生頓悟之后,教師再追問“對這個實驗,同學們還有其它的問題嗎?”于是學生又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不用酒精和水,用煤油和水做實驗,可以嗎?”“為什么要選擇用液體來做?能否用固體和液體或氣體來做呢?”……
在本案例中面對學生課堂上的“節外生枝”,如果筆者此時馬上給予否定的評價,就會給學生一個思維定勢。它一方面會抑制學生新想法的出現,另一方面也會阻礙學生原有思想的深入,很有可能學生的創新意識就遭到扼殺。事實上教師巧妙運用了延時評價,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自由的和諧的課堂氛圍,一個創造性思維的空間,于是學生的思維解放了,創新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充分體現了生命的創造性。
三、利用延時評價,引發學生之間的討論和評價,體現生命的現實性與體驗性
生命是現實的,關注生命價值,提高生命質量必須關注人的現實生活、當前的生活。只有學生的現實的學習生活是有趣的、幸福的、快樂的,他們才能深切體會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才能對未來充滿希望與期盼。同時,生命又是體驗的。沒有體驗,就不可能產生情感,沒有情感也就沒有人的生命。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適時利用延時評價,以引發學生之間的討論和評價,把學習與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快樂的情感。如在上浙教版八年級第三章《神奇的激素》一節時,當筆者讓學生給“郭葛等人分離出的物質”命名時,有學生說:“因為這種物質與植物向光性有密切關系,所以應叫“向光素”;也有學生說:“老師,我把這種物質取名為“生長素 ” ,因為它具有促進胚芽的生長的作用。”對此筆者一一地給予恰當的評價,之后學生又紛紛用科學家名字命名。“老師,為了紀念郭葛等人把這種物質分離出來,我取名為‘郭葛素’。”“老師,我認為應取名為‘溫特素’。”“老師,我覺得更應該取名 ‘達爾文素’。”學生各執己見,互不相讓。面對此情此景,教師再次把問題拋給了學生:“大家議議看,究竟應以哪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更為合理?” 于是有的說,應取名為“郭葛素”,因為是郭葛小組成功的分離這種物質;有的說,不對!分離出這種物質的科學家不止郭葛一人,不能埋沒其他科學家的功勞!也有的說應取名“溫特素”,因為是溫特通過了大量實驗發現了植物胚芽尖端確實存在某種物質。還有的說更應該取名“ 達爾文素”,因為是他首先發現植物的向光性現象,溫特與郭葛等人研究都是在達爾文的研究基礎之上……
在上述激烈爭論中,學生既張揚了個性,又明白了科學的許多發現都是科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明白了 “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的深遠涵義。在這里學生的討論是最棒的,也是最具價值的,我們不能忽視學生與學生之間評價的作用,應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增加課堂的活力,并充分體現學生自身的生命價值。
【參考文獻】
[1]杜偉宇,吳慶麟:《新課程對生命價值的關照》,《課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5期
[2]王耀村,《初中科學教學案例》 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5年第10月第1版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十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