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討論是目前教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它體現著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先進教學理念的基本思想,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課堂討論被廣泛引入初中思品課堂。本文從討論論題做到精心設計、討論過程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及時深化課堂討論內涵四方面入手探討了初中思品課堂討論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思品教學;課堂討論;有效策略
課堂討論,是在教師組織或參與下,學生集體圍繞一個中心論題,各抒己見、互相啟發、共同討論、搞清問題、理解并掌握知識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課堂討論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知識的形成,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具有強化記憶,深化理解、啟迪思維的作用。
如今,隨著新的課程理念逐漸被廣大教師所接受,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就某些問題進行討論,已成為一種教學時尚,是廣大初中思品課教師普遍采用的一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是實現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一種課堂教學策略。那么,如何在思品教學中有效實施課堂討論呢?教師應該采取哪些有效策略呢?筆者認為:
一、討論論題做到精心設計
教師精心設計課堂討論題目是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為,論題的好壞影響著討論的質量,精選論題是組織討論的最基本的要求。一個好的論題本身應是明白易懂、表述清晰的,其答案來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需要知識的深化和綜合,學生回答時需用自己的立場觀點加以詮釋。論題受課堂教學目的、要求的制約,不能游離于課堂教學內容之外,應處于教學內容的重點兼難點,而且是不帶有簡單、明了的答案的問題。討論題還應該是絕大多數學生對之都懷有濃厚的興趣的問題。討論的題目難度要適當,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和情感體驗。問題太難,會使學生感到高不可攀,挫傷其探究的積極性。問題太易,則會使學生對討論的興趣銳減。
因此,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合適的討論題,這是一堂成功的討論課的首要環節。所選的討論題應具備以下條件:首先,要具有代表性,使大多數學生都能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其次,要選準切入點,使學生有話可說,避免無所適從,無從答起;接著,要有梯度,有層次,適合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認識水平,使全班學生都能投入到熱烈的討論中,達到整體參與,普遍提高的目的;最后,要結合課堂實際,適時使用。如果討論是在講授新課前使用,那么討論題要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該堂新課的興趣;如果討論是在講完新課后進行,那么討論題要能夠幫助學生整理本課知識點,理清各知識點的邏輯聯系。
二、討論過程面向全體學生
課堂討論,本身就蘊涵著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融洽合作的課堂氛圍,意味著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個性差異和關注學生的發展,意味著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改變。
我們發現,學習成績好、膽大、性格外向的學生參與的機會相對較多,尤其是優秀學生經常代表小組發言;絕大多數的學生則扮演了群眾演員的角色,未經獨立思考就直接從優秀學生那里獲取了答案和信息。在課堂討論中,教師不要總是把發言的機會留給優等生,而要積極誘導和鼓勵“學困生”發言,并且對他們發言中的正確部分或閃光點,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以增強他們發言的自信心,而且這樣做還可以防止那些學困生因得不到發言機會而放松思維的緊迫感,隨便“安全休息”,降低聽課效率的情況,從而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以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
三、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課堂討論過程中,學生通過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獲得真知。但學生的自主性交流并非放任自流。教師要將學生自發的認識加以自覺地引導。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討論應有的功效。如何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呢?
首先,教師是參與者。學生討論時,教師不應一直站在講臺邊,或自己看其他的東西,而應當深入到某一組中,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和看法,并用眼神、點頭、微笑給予鼓勵和認可。其次,教師是觀察者、記錄者。教師還要善于認真觀察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隨時記錄學生的一些新的觀點,及時捕捉他們的思想火花。再次,教師是調控者、推動者。討論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課題中心進行發言,不要離題太遠。要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對每位發言的同學,教師要從不同角度,給予肯定和鼓勵,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釋放學生的智慧潛能。如果學生的專注能超過幾分鐘,說明討論的主題是極有趣味的。當感到學生的參與率下降時,即可終止討論。小組代表提出意見和見解時,教師要用一兩句話點評。點評的內容是發言學生的思考角度、主要觀點、思想閃光點。它可以提示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發言的內容,及時調整自己的觀點,集大家的智慧作為自己繼續思考的起點。
四、及時深化課堂討論內涵
在組織課堂討論時,教師精心設計的自認為十分精彩的懸念問題拋給學生后,學生有可能會立即作出準確的回答,使精彩的懸念變成了乏味的“白開水”。由于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獲取的知識信息量也迅速增加。教師提出的問題被學生一下子說出答案的情況也是經常出現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雖然說出了答案,但往往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更多的是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因此,答案的提前出現并不意味著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可以在了解真實情況的基礎上,與學生一起深入探討“為什么”、“怎么辦”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由事物的表層引向深處,追求深層次理解現象背后的本質。同時,教師還可以提出相反的觀點,讓學生想辦法證實或證偽。例如,在講“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時,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入,“不道德的行為不一定都是違法行為,那么,所有的違法行為是不是都是不道德的行為?”從而,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處發展。當然,我們在確認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已經達到課程標準要求時,教師應當進入新內容的教學,也就是說,要準確把握教材的深廣度。
總之,課堂討論是一門藝術,課堂討論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的給每一個學生創造參與學習的機會,真正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我們相信: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我們的課堂討論會更熱烈、更精彩、更有效,同學們也會更喜愛我們的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