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無疑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教學材料。傳統教學存在的諸多問題中,教條化是其中的一大弊端。課堂教學中唯教材、唯教參、唯教案。教材內容好比金科玉律,教參提示好比真理,使得課堂教學變成了毫無激情和創造的機械勞動。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本人在自己的新課程教學中首先從教材整合入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效果。
【關鍵詞】教材;弊端;新課程教學;探索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實益,還靠教師的善于運用。”那么,怎樣靈活地使用教材,才能實現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進而使教材更好地為教師和學生服務,為教學服務,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呢?本人在自己的新課程教學中首先從教材整合入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下面是筆者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三種方法。
一、活用教材要善于合理取舍、精選精講
新教材的編排包含了聽、說、讀、寫四大塊,其中對聽力這塊比以往都要重視,每個單元都會提供三個以上的聽力材料。一方面,這有利于加強對學生的聽力訓練,另一方面,如果處理不當,又會造成材料堆砌,步驟重復,學生困倦的情況。我在實際教學中,有時會視教材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興趣所在,適當舍棄一部分教學內容,并對聽力材料后設置的題目做必要的調整,比如把難度較大的回答題改成填空題,并對所選材料做到精聽和詳聽。同樣的原則也適用于Workbook中的練習,對有些相同類型的題目尤其是圍繞同一語法點設置的專項訓練,可以采取精選的方式,每道大題,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精練精講,適當加以深入挖掘,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甚至于對于“Reading task”中的文章我也大膽取舍。而對于舍去的內容有些時候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布置成精讀或泛讀形式的課外自學任務。
二、活用教材要善于適當調整、大膽整合
包括順序的調整和內容的調整。拿第三模塊第三單元的《百成英鎊》為例,開篇導入先以對作者的介紹入手,我就把原本放在后面的關于馬克·吐溫的閱讀文章提到前面,使其過渡比較流暢,也讓學生對馬克·吐溫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在第一模塊第一單元的聽說課上,我同樣采取了這種方式。首先在上課之初,先回顧了閱讀課的內容,及安妮父親對她和男孩子交往所采取的不理解、不贊成態度。然后自然地引到“Workbook”的聽力部分,來關注事情發展的結果。聽力過后,再從男女生交往引發爭議的普遍性入手,回到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開始學習閱讀和寫作部分的一封探討此類問題的信件。我順理成章地把一個相關的議題拋給了學生:“與異性交友是利多還是弊多”學生們討論的氣氛相當熱烈。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也運用了大量和寫作材料有關的詞匯,我在引導他們用遷移拓展的方式把詞匯加以擴充,并連詞成句,這樣幾個步驟過后,寫作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
至于內容方面的調整,我會根據教材的難易和自己學生的特點來調整內容,適當放棄或略讀一些或過于枯燥、或過于簡單的材料,并從課外找尋相關的能滿足學生興趣和適應教學需要的材料加以補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提高了英語運用方面的能力,還擴大了知識面,增強了對時事的敏感度。這對他們在考試中應對各類題材的閱讀題是大有裨益的。我還把閱讀和聽力的教材進行功能的轉換。比如有些聽力材料因為材料的新穎、語言的地道,在鍛煉聽力之余也可以成為閱讀的材料。而閱讀教材則反過來可以通過錄音播放的形式讓學生做聽力訓練。
三、活用教材要善于突出重點、兼顧整體
每堂課一般都有一個教學重點。但是我的日常教學往往不拘泥于聽、說、讀、寫的某一方面。以前面所提到的第一模塊第一單元的那堂課為例,我就以聽力為重點,同時培養了學生讀和說的能力,并且考慮到了對寫的鋪墊。使得整個課堂教學,既井然有序,又時有高潮,使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獲。
教材具有權威性和科學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們也不能盲目崇拜教材,成為教材的奴隸,讓教材完全控制我們,束縛了我們的思維。應摒棄“教教材”的傳統教學思想,樹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觀,從死教書轉向“活”用教材,靈活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所以作為二十一世紀新型的教師應適應時代對我們的要求,適應社會的發展,樹立新的教材觀,更新觀念,以學生為本,在熟悉新課標、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選取和使用,及教學工作的開展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用好用活教材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暢游的知識海洋而不是毫無生機的一潭死水。
【參考文獻】
[1]馮哲.淺論英語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04)
[2]王常梅.讓興趣成為初中英語教學的引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1)
[3]盛雨霽,陸釗.淺談“以學生為本”的初中英語教學策略[J].吉林教育.2009(31)
[4]趙曉春.初中英語課堂師生對話設計實踐與思考[J].中學英語之友(下旬).2011(03)
(作者單位:江西省宜豐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