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長期以來朗讀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嚴重失落,表現在:其一,許多教師受“知識本位”課程觀的影響,一味追求朗讀對文本思想內容的忠實再現,因而導致學生主體體驗的嚴重失語。其二,許多教師慣于用硬性指導代替學生體驗,在讀法上往往過于追求技巧性和統一化,這就在無形中剝奪了學生自主感悟的機會和創造性解讀的權力,進而使朗讀教學陷入了“千人一腔”的尷尬局面。這種主體性的失落使朗讀教學失去了理應生成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培養語感;誘發語感;激發語感
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一個學生的語感強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語感不可能一日形成,是靠后天長期的語言感知和實踐積淀而成。因此,語感是可以培養的。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主旋律,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主陣地。
一、以文本為主體:吸引學生朗讀,培養語感
以文本為主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心需求,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以教學唐詩為例,單純講授有關字句、節奏、修辭等方面的創作知識,還不足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唐詩的音韻之美。如果在教學時能夠穿透這些所謂“唐詩知識”的迷障,注重引導學生去傾聽詩人的心聲,去捕捉其生命的行跡,效果自然大不相同。當李白的豪放、杜甫的老邁、白居易的沉郁經由教學真的在學生心目中得以活化時,朗朗的讀書聲里定會別有一番意趣。即便單純從朗讀技能訓練的角度講,由音節而求神氣固然有它自己的道理,但從把握文本的主體意義入手而得誦讀的旋律,未嘗就不是上好的讀書之法。
在語文課的教學中,還應提倡讓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朗讀、揣摩,來培養學生的語感。用美學老人朱光潛的話說就是“把數量不多的好詩文熟讀成誦,反復吟詠,仔細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確切意義,還要推敲出全篇的氣勢脈絡和聲音節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動筆時,于無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氣勢”。朱老先生這段精辟的描述,便是朗讀、揣摩的實質。
二、在誦讀涵泳中得讀書之樂:朗讀激發想象,誘發語感
朗讀,語文教學永不褪色的主題。從古代的京師太學到鄉村私塾以及現代中小學校的語文教學,從孔子到陶行知以及當代的特級教師,都非常重視朗讀教學。
朗讀不但要有聲而且要有情,誦讀既為朗讀的反復,理應在反復中以傳情為本。涵泳則側重于誦讀時“有所思”的心態,強調的是“讀者主體意識的參與”,在心理過程上因誦讀而起,隨誦讀深入。閱讀教學中朗讀的形式很多,有齊讀、輪流讀、指名讀、分角色讀、引讀等等。無論哪種朗讀都不僅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幫助學生培養語感,理解課文內涵,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讀的訓練,必須同思維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同想象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誘發學生的語感。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沒有想象,就無從對語言進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幫助學生憑借想象走進作品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其味、聽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體形象的世界。同時,運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意蘊和情感。教學中,如播放錄象、展示課件等激發想象,使其在語感中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然后,對整段文字進行反復的有感情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他們的語感。這就是“讀”“思”結合、主體意識積極參與的交流狀態,只有這樣朗讀教學的功能才能充分發揮,這正體現了新課標的科學性。
三、注重朗讀凸顯本色,激發語感
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因此要注重朗讀來凸顯本色。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學生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教師適時范讀,在閱讀教學中,既可以喚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又能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主動性,規范學生的朗讀,感染學生,幫助學生感悟文本語言。因此在課改實施的今天,教師的范讀決不能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教師的范讀應該是“該出手時就出手”,應該用在學生啟而不發的時候,應該是朗讀中學生情感噴發的催化劑。還可讓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一邊聽老師的感情朗讀,一邊閉上眼睛想象不同的人物形象,并隨著老師感情朗讀時的感情變化聯系類似的電影、電視中的有關鏡頭,將人物的具體情景浮現于眼前,引發學生敏銳的語感。
因此,我想讓我們的朗讀教學多一些自由靈動,多一份詩情畫意,我們的學生就會多一份幸福。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是外在于作品的“閱讀者”,而是主體意識積極參與的“解讀者”;學生不是作家作品的“看客”,也不是所謂作家的“代言人”,而只是作為“朗讀者自己”在參與語文教學生活。因此,從學生主體看,閱讀態度、閱讀需求和閱讀心理不同,閱讀體會自然不同;從文本看,作品內涵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它不可能為每個讀者提供統一的、單向的閱讀路徑。由此決定,不同的朗讀者在朗讀技巧方面的處理不可能雷同,因此,教師的朗讀指導也理應順乎“朗讀者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思和旋律”,而不應強求整齊劃一。
總之,語感培養有著豐富的內容和方法,而朗讀則是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朗讀不但應該在所有的言語活動中起關鍵作用而且是不可缺少的,是保證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質量和效率的杠桿,而且是語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據學生的語言基礎,把握教材所傳遞的感情信息,重視通過朗讀進行語感訓練和培養,去廣化、深化、美化、敏化學生的語感,從而拓展、充實、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無疑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語感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語感訓練是語文教學研究中一個歷久而嶄新的課題,作為堅守在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們,真是任重道遠,而此時,我只是蹣跚在這條追尋、探究的路上。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