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饋是檢查課堂教與學效果、教學調控、后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方法和主要依據,是師生互動、促進學生認知的關鍵環節。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教學反饋這一手段,利用課堂上的動態生成資源,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呢?我認為應重視“三個先”和“三個點”。
一、先易后難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習資源,尤其是即時性生成資源,學生很容易理解、能很快就接受,有的比較難,特別是優秀學生的反饋,對于大多數學生,常常會一時反應不過來,接受不了。對于有難有易的多條反饋信息,一般應先反饋較簡單、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解決了容易的信息材料之后,再反饋、解決較難的信息材料。這樣,有利于讓大多數學生能夠理解、接受和掌握相應的學習內容。
例1 在教學《認識角》(北師大版第四冊)時,學生初步認識了角的特征之后,老師們都會及時地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判斷哪些圖形是角,哪些圖形不是角。反饋時,一般來說,應采取先解決學生能一下子清楚確定是或不是角的圖形,然后再反饋學生模糊的、有意見分歧的圖形。對于學生看法不一的圖形,組織學生再觀察、討論、分析,形成共識。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發現、認識和掌握角的特征,以及學會如何運用角的特征來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角。
二、先低后高
學生的個性、知識掌握程度、認知水平等存在著差異,自然會出現各自反饋出來的信息資源也存在著水平的高低。對于這些有水平高低之別的生成資源,教師一般可考慮先反饋水平低的生成資源,再解決高水平的生成資源。這樣做的理由是,讓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在認識較低水平的資源之后,在認知上有了個準備,就易于理解、接受高水平的生成資源,幫助他們順利地學習新知識。同時,也能讓優秀生在對較低水平材料的分析、辨別反饋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
例2 縣小學教研室教研員黃老師上的示范課《方向與位置》(北師大版第七冊),黃老師要求學生用數學的方式來描述小王同學座位的位置(第四組第2位)時,學生的做法有:“第4組第2個”、“第四組第2個”、畫方格、“4z2ɡ”、“42”、“4,2”和“(4)2”等。面對這么多的生成性資源,黃老師心中有數、從容應對,先反饋文字描述法、方格法,再到字母和數字結合法、數字和符號結合法,讓學生的思考、討論和分析順著由低到高的軌跡行進,發現和體會用“(4,2)”來表示小王同學座位的實用性、合理性和嚴謹性。
三、先重后輕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成的多種資源,對于實現教學目標的作用會有不同,有的與主要目標關系緊密,有的對于實現次要目標有價值。如何處理呢?如何安排反饋的次序呢?我認為,應先分清輕重緩急,先解決與教學重點有緊密關聯的資源,再解決其它的生成性資源。
例3 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北師大版第二冊)時,讓學生計算“62-48”,學生生成的信息有:(1)用小棒擺;(2)撥計數器;(3)用多個橫式分步計算的方法;(4)列豎式計算的方法。反饋時,宜先反饋用豎式計算這一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如何采用豎式來計算“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對于其他的方法,可以做為學生理解“用豎式計算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的補充和輔助,而進行適當的反饋。
四、關注重點
在數學課堂上,有的老師為了尊重學生(其實是遷就),在反饋學生的生成性資源時,沒有分清主次,平均使用時間和力氣。在教學中,要求教師能敏銳地分辨生成資源,分清主次,積極地組織學生對能突出教學重點的生成資源的反饋。
如例3所述,教師要抓住用豎式計算“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這一教學重點,組織學生對生成的豎式進行觀察、分析、討論,發現、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不宜在其他方法上有太多的糾纏。如果為了體現“算法多樣化”,在其他的方法上浪費太多的時間,就會喧賓奪主,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降低教學效益。
五、重視難點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及時地發現能突破難點的生成資源,尤其是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適時地呈現、討論、分析,幫助學生有效地、盡快地解決學習難點。
例4 教學《平移和旋轉》(北師大版第五冊),老師讓學生觀察方格中的圖形是怎樣平移的,學生的意見不一致。能否利用兩個圖形相應的點,并正確地數出兩點之間的格數,是學生出現不同答案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老師要抓住有價值的錯誤資源,讓學生觀察、分析錯誤的原因,通過討論、比較,引導和幫助學生發現、理解和掌握又對又快地看出圖形是如何平移的方法及關鍵之處。
六、抓住亮點
學生的生成資源,有時可能既可突出重點,又能突破難點,能很好地直達教學目標,是生成性資源中的亮點資源。教師要善于及時發現并抓住這一亮點資源,組織、引導學生分析、發現、挖掘和提升。
例5 我校的呂老師在“縣2008年春季學科帶頭人、教壇新秀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中上的《統計——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北師大版第八冊)一課時,呂老師提供事先設計好的方格紙給學生,讓學生自行嘗試用條形統計圖描述要統計的數據,學生的做法主要有:(1)添加方格;(2)同一類用兩行直條;(3)把其中一列的每一格又分成若干小格;(4)把方格紙中的所有大格都劃分成若干小格;(5)有的一格表示一個單位,有的一格表示多個單位。呂老師發現第(3)、(4)、(5)種做法的亮點,組織學生進行比較、討論、補充、完善,讓學生體會到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必要和可行,以及是如何表示的。同時,在師生、生生的討論、對話、評價等互動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創新與成功的愉悅。
課堂動態資源是生動鮮活、豐富多彩的。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善于運用反饋這一實用手段,及時、合理、有效地反饋,就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有效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蓬壺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