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可是,現在的學生身在福中不知福,受到父母的呵護而不知溫暖。加上成長中的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所以容易忽略父母的愛心,感受不到家中的親情,因而對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由于父母過多的呵護,使學生習慣了來自父母的愛,覺得父母為自己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很少想到為父母付出自己的愛,久而久之,就與父母之間形成了一道無形的“屏障”。因此,家長、老師應利用特有的家庭氛圍、課堂氛圍,多和孩子談心、接觸,了解他們的酸甜苦辣和情感需求,及時送去溫暖的心靈陽光,教育他們珍愛真情、關愛他人、施愛社會,奉獻大眾。為了教育學生孝敬父母,本文在上《難報三春暉》時借助教材,從“走近親情”、“回報親情”、“延伸親情”這三個方面闡述,對孩子進行親情教育。
【關鍵詞】走近親情;回報親情;延伸親情
為了上好《難報三春暉》這課書,本人做了一個愛父母,為父母做事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一出來,令本人大吃一驚,真正為父母做過事的學生少之又少,有些學生說:“在家中,父母從來不讓我做事,如果我有時想幫忙,父母總是說:‘走走走,你懂做什么,快去做作業,越幫越忙。’久而久之,對家中的事,我也懶得管,我不做,父母也會做。”看著學生的這些調查結果,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是的,當今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圍著“小太陽”轉的現象越來越普通,這些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舒服日子。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但是,這種美德在一些獨生子女的身上卻很少體現。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家庭生活鏡頭:吃過飯后,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里忙碌著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讓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更是忙前忙后,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孩子放學回家,父母肩上背著書包,左手拎著水壺,右手提著孩子寫字或者畫畫用的工具;校園的電話亭,常聽到孩子對父母的責怪:就是你,把我的書忘記放進書包里了,害得我今天被老師批評了一頓;學校里稍有不如意,把氣發泄到父母身上也是習以為常的……正是由于父母過多的呵護,使孩子習慣了來自父母的愛,覺得父母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很少想到為父母付出自己的愛;而又有些父母一味關注學習成績,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機器,讓他們“學習學習再學習”勢必會造成學生巨大的思想壓力,久而久之,也就與父母之間形成了一道無形的“屏障”。
由此看來,讓孩子了解親情,體驗親情的無私和偉大;并讓孩子通過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來回報親情,是對孩子最好的震撼他們內心深處的教育。
那么,作為教育工作者,怎樣借助政治教材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呢?
一、走近親情
讓學生了解自己出生時的故事,激活親情。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切體會父母的艱辛,本人在上課時特意從網上下載母親分娩的過程(視頻)給學生看,看后并讓學生扮演懷孕的母親,體驗母親十月懷胎的艱辛。看完視頻和表演,學生們紛紛說:“原來自己都不知道母親十月懷胎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特別是在生孩子的時候,更是受盡痛苦的煎熬,有的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我們來到這世上是多么不容易!是母親用自己的生命換來我們的生命,母親太偉大了,以后,我要好好孝敬母親,報答父母。”對母親的愛自然就產生了。
1.搜集父母愛自己的故事,牢記成長中父母的足跡
有了泥土,嫩芽才會長大;有了陽光,春芽才會開花;孩子們的成長更是離不開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當孩子生病時,只有父母時刻記在心上,關心孩子。半夜起床到醫院去掛號,不辭辛苦日日陪在身邊。在我所教的兩個班中,有幾個孩子家離我們的學校很遠。可是為了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這些家長不惜花費一大筆的借讀費,有些甚至為了接送孩子方便,還特地買了一部電動車,真的是風里來雨里去。這樣的父母在我們周圍并不少。還有些父母因為一些原因,沒有好好讀書,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就更加重視,幾乎每天都到教室來詢問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還拿出錢讓孩子參加社會上的各種速成班、培訓班、興趣班的學習……正是由于父母的栽培,才使我們孩子的成長如此精彩!可是孩子能理解媽媽早晨的催促聲嗎?孩子能讀懂自己生病時母親擔憂的眼神嗎?孩子能體會到一道精美菜肴、一件悄悄披上的衣服、父母那殷切的期望和關愛嗎?孩子會感動于上學時奮力騎車弓下的背影、夜色中候在樓梯口接過書包的雙手嗎?或許成長中的這些片斷、這些足跡他們認為是應該的!因此上課時,本人特意安排一個節目是:講述父母愛自己的故事,學生講完后,我對他們說:“孩子們,記住爸爸媽媽在你成長中留下的足跡,用感恩的心真摯的情記錄下這些動人的足跡,大聲說出“我愛你們”、“謝謝你們”!真正讓孩子們去走近親情,感悟親情!
2.回顧往事,為父母制作一份寫真集
母親的皺紋,父親的白發,是父母操勞的見證,是愛的涓涓印痕,是親情無償地演繹。當孩子有了成績、榮譽時,是否想過父母為了這一刻已年華早逝呢?教材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名牌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到外貿公司應聘時,主考官問他有沒有給自己的母親洗過腳。這個大學生愣住了,滿臉緋紅。雖然他很愛自己的母親,但卻壓根沒洗過母親的腳,更不知洗母親的腳是一種怎樣的滋味。回家后,他決定要親自為母親洗洗腳,替她按摩一番。他請母親坐下,然后端來一盆熱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住母親的腳。突然間,他發現母親的腳竟然像木棒一樣堅硬。大學生頓時潸然淚下,緊緊將那雙腳擁在懷里,久久不能松開……已顯衰老的母親的腳,濃縮了母親一生一世的滄桑,鐫刻著母親撫育孩子的艱辛。母親正是靠這雙腳,滿世界奔跑,才一次又一次為她的孩子帶回希望。父母的腳踩出了孩子的前程,卻送走了自己的青春;父母的腳曾站立成一棵大樹,為孩子遮風擋雨,同時又被歲月剝蝕,那晚,這個孩子終于理解了母親。
我們留心觀察,不難發現歲月的痕跡已悄悄爬上了父母的額頭,他們的思維和動作都有些大不如從前了……看了這些,做為孩子的我們怎能不內心為之一震呢!所以上課完后,我布置學生周末回家后,去翻翻父母的相冊,看看曾經風華正茂的父母,再看看如今滄桑的父母。回校讓孩子們閉上眼睛,問問孩子:“同學們,你能想起父母的樣子嗎?”接著讓孩子拿起畫筆,畫出自己的父母,或者拿起筆,寫出自己的父母,為他們的父母制作一份寫真集。
3.用詩歌、歌曲,或身邊贊頌親情的故事,激起學生心底的愛
親情是一種血脈相通的默契,是一種無法割裂的存在。這是一種多么質樸的情感啊!古今中外,有許多贊頌父母的歌:如上課時,為了喚起學生內心深處對父母的愛,播放閻維文演唱的《母親》導入:“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那)三鮮餡兒(他)有人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啊,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啊,不管你走多遠,無論你在干啥,到什么時候也離不開,咱的媽。你身在(那)他鄉住有人在牽掛,你回到(那)家里邊有人沏熱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他)掉眼淚,你露出(那)笑容時有人樂開花……咱的媽……”優美、動聽的音樂響起,學生一邊聽著音樂,一邊沉浸在回憶當中,有些學生聽得如癡如醉,一面聽,一面擦眼淚。我知道,這音樂已經深深打動學生內心深處最脆弱的那根弦,已經引起共鳴。其實,親情就是一種幸福。在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贊頌親情的感人故事。記得中央電視臺第10頻道的《人與社會》欄目曾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小東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自從家里買了電腦以后,小東就沉浸在電腦游戲中,完全不能自制。小東的爸爸對小東道理也講了,打也打了,還不能使小東改掉這個毛病。為此,小東的爸爸決定贊助一位貧困的大學生,前提條件就是讓小東到這個貧困的家庭去親身體驗。小東開始還不理解父親,覺得很開心,可當他看到爸爸資助的那位貧困大姐姐的家時,小東忽然間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這個故事表面上是寫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改掉沉溺電腦游戲,其實是在贊頌濃濃的父愛。所以老師上課時應該多尋找些贊頌親情的詩詞,多留意些贊頌親情的故事,讓學生們始終都沉浸在濃濃的親情中!
4.父母恩情知多少
我們的生活,父母總是牢牢牽掛,那我們又對這些關愛自己的長輩了解多少呢?平常我們愛吃什么樣的菜,愛穿什么顏色、款式的衣裳、看什么類的書籍、我們的生日是幾月幾日……相信父母都能脫口而出,十分在意。換做我們,對自己的父母最愛吃的菜、最愛穿的衣服,以及他們的習慣和愛好又了解多少呢?有些孩子似乎從來沒考慮過這個問題。有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曾經有一個孩子以為自己的母親非常愛吃魚頭,因為每次吃飯時,他總看到媽媽第一個把魚頭拿去吃了。他想:魚頭的味道一定比魚肉鮮美。直到有一次,他把好不容易搶到的魚頭送入嘴中,他才明白母親愛吃魚頭的原因是想把好吃的肉讓給自己。這讓他對母親有了新的了解和認識,所以我們也要努力嘗試多了解自己的父母。因此,本人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對父母的深入了解,讓學生回去問問自己父母的各種喜好,問問父母的生日,并牢記在心。
二、回報親情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父母之恩,何以為報!父母給了我們那么多的愛,我們已經漸漸長大,我們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
1.給父母一份驚喜
送一份獨特的禮物給父母,如自己設計的賀卡或小制作;給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腳;最近通過努力取得的最佳成績或獲得的喜報;一封感謝父母的信……
2.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
當爸爸(媽媽)生的時候,要照顧他(她),多講一些開心的事情給他(她)聽,在爸爸、媽媽生日、節日時給爸爸媽媽送上自己的祝福。
3.幫父母做家務事
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我們應該自己的事自己做,不給父母添麻煩。把體諒父母,關心父母落到平時一言一行的小事上。每天可以在家給自己設立一個勞動崗位,幫助父母分擔家務,向父母表示關愛。例如,打掃衛生、疊被、洗碗、洗衣物等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4.陪父母聊聊天
每天陪父母聊聊天,說說學校發生的事,同學之間的事,聽聽父母工作的事。這樣不但能夠在溝通中積累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情感,感受到親情的溫暖,我們還在不知不覺地交流中增長知識,鍛煉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呢!
5.傾聽父母的教誨
對父母的教誨,要多聽、多記,并付出行動。但也不是盲從。外出、回家要和父母打招呼,一來讓父母放心,二來也是有禮貌的表現。有什么事與自己的父母商量,讓他們幫助拿主意,讓父母感覺到你是尊重他們的。
6.以優異的成績報答父母
認認真真地學習,這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敬”。父母最大的心愿,莫過于自己的子女取得優異的成績,因此,作為子女,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學習搞好,用好的成績回報父母,這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敬”。
三、延伸親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及幼以及人之幼。”尊重長輩,愛護幼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親情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父母與子女之間親情的培養,老師要善于引導孩子,把親情擴大到家庭其他成員,使孩子愛所有的親人。有一位媽媽問孩子:“誰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孩子鄭重其事地說:“媽媽,我說實話,你可不要難過呀。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是你,是我姥姥。”聽完這句話,那位媽媽差一點流下淚來——不是因為難過,而是因為欣喜,因為親情得到了回報而欣喜。因為這個孩子小時候,父母忙于工作和學習,無暇照顧他,孩子是由外婆一手帶大的。孩子最初愛的種子是由外婆播下的,她的愛滋養了孩子的心靈。孩子漸漸長大,就把對父母的愛擴展到愛兄弟姐妹、愛周圍的人,進而擴大到愛所有的人,愛全人類。一個內心充滿親情的孩子,走上社會也必然會令社會充滿愛,一個充滿愛的社會,必然是和諧而穩定,昌盛而安康的。
所以為人父母者,不要忽略孩子每一個愛的行動。要經常帶孩子去探望老人,逢年過節帶上孩子回家團聚,讓孩子感受大家庭里那濃濃的親情,在愉悅的氣氛中得到親情的滿足。教育孩子要有一顆仁慈的心,愛自己,也要愛別人。
所以為人師者,心中要有親情。只有這樣才會關心學生,融入學生夢幻的心靈,為學生編織美好的憧憬;教師心中充滿親情,才會尊重學生,全心呵護學生脆弱的心靈;才會研究學生,挖掘深藏于學生的潛力之寶,開采那富有活力的智慧之庫;教師心中充滿親情,才會勇擔責任,用自己的才識志氣,激發學生的創造火花,用畢生情感滋潤學生的希望之田!一個充滿親情的學校,老師愛學生,學生敬老師,同學之間相互關懷照顧,像是一個和睦融洽的大家庭。
同學們,積累親情并不在于轟轟烈烈,回報父母回報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要有一顆孝敬之心;孝敬父母要體現在平時的一言一行、點點滴滴之中。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思想上讓父母放心,在學習上讓父母省心,在生活上讓父母少操一份心。讓我們行動起來,奉獻自己的愛心,去愛我們的父母,去愛我們身邊的人,去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吧!
【參考文獻】
[1]八年級思想品德上冊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2
[2]八年級思想品德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 2008.3
[3]任志鴻初中新課標優秀教案 南方出版社 2005.7
[4]唐唐 感悟母愛海潮出版社 2006.1
(作者單位:廣西賓陽縣賓州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