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我們不由地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深深地反思。反思使我們“與時俱進”,在深層次上促進了教育觀念的真正更新、轉變;反思使我們對新課程更充滿感情,充滿信任,抱有極大的希望。
【關鍵詞】新課程;反思;教學思想;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就曾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我國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優(yōu)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由此可見,反思在教師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它是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基礎,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有力保障,是師生共同成長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因此,活用教學反思就成為教師的必修課之一。
一、寓反思于課前,緊扣教材
在使用新教材前,教師應了解所教學科在新課程中各學段的不同培養(yǎng)目標,從不同的培養(yǎng)目標中思考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教育教學角色、教育教學行為的潛在變化要求;系統(tǒng)地梳理新教材中本學科全部教學內容,分析每冊、每章節(jié)、每課時內容在全部教學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新課程標準與原教學大綱的變化,研究新教材的創(chuàng)新之處,研究新課程對學生學習評價方式的更新,情感目標的達成等。因此,要想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課前對新教材的認真反思必不可少。
二、融反思于課堂,關注學生
1.對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的反思
情境設置是教師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引入得好,就能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新課導入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否得當值得重點關注。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從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等諸多方面出發(fā),要有意義,富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
2.對解決教學難點的反思
教學難點是指那些比較抽象、離生活較遠或過程比較復雜,使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是學生認知矛盾的焦點,它猶如學生學習途中的絆腳石,阻礙著學生進一步獲取新知識。所以教學難點能否突破直接關系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是否良好,而且有些教學難點還會直接影響到對以后階段的知識點的理解、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已分析的難點要及時反思若覺得學生反應不佳,切不可通過題海戰(zhàn)來“滿足”學生,而應該靈活多變地組織學生實驗或通過學生的觀察讓學生討論來加深理解,解決疑難問題。如《平面鏡成像》一節(jié)的教學中,若教師在演示實驗后給出學生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學生就覺得很無味,學習效果不明顯,教師若改變教學方式,把實驗“讓”給學生,自已加以指導,學生能興趣盎然地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參與到教學中,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再加以分組討論,讓學生真正領悟本課的教學難點,解除疑惑,教學過程就變得順暢而有效,教學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
3.對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反思
實驗表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就是由自我思考,自我發(fā)現,因為這種學習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物理學中潛在的規(guī)律和各物理量之間的聯系。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就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過程的能動參與者,學生的學是不能被教師的教所取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應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課前的精心備課為靈感的閃現準備了心理基礎,有時靈機一動確實有好的教學方法會出現。如怎樣把討論進行地更熱烈些,怎樣讓學生的思維放得更開,或當原先準備的案例、實驗,學生還不能理解時怎樣處理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快速反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自我塑造的空間。
三、寄反思于課后,改進教學
1.總結精華,彌補遺憾
將教學過程中能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參考。但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需對它們進行必要的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后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2.反思情感,達成目標
情感教學在初中的教育教學中尤為重要,學生喜歡的不僅僅是你的課,還有你這個人,他只有接受了你這個人,才有興趣接受你所教的知識。因此平時的課堂中應始終滲透情感目標。有時教師的行為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傷害到學生,雖然這并不是教師的本意,但這些不當的行為很可能會傷害到學生脆弱的心靈,在他們的心里留下不可彌補的創(chuàng)傷,所以在與學生接觸時,教師要特別注意自身的言行。
3.反思教學,關注發(fā)展
在實際教學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根據其不同條件、特點和需要,認真研究各層次相應的、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施教策略和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主動地適應不同學生的差異,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向更深層次發(fā)展。平時布置作業(yè)時,在完成基本作業(yè)的基礎上,應再增加幾道有難度的題目,讓他們多思考,提高思維含量。對于學困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布置作業(yè)時讓他們盡量完成課后的簡易概念題、實驗操作題和基本應用題,而能力題則可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做;課堂教學時,則要采用與他們適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讓他們覺得學習并不可怕,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進步,產生成就感,使他們重新樹立自信心,逐步提高學習興趣,獲得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總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挖掘自身的內在潛力,要明白理念、角色、行為的變化,這是教師尋求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新課程改革發(fā)展的需要。讓我們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為,讓教師的勞動充滿陽光。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燕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