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信息技術已被廣泛適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當前創建教育現代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教學生如何操作電腦,而是要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我結合自己幾年來的課堂教學實踐經歷,不斷地總結和反思,摸索出了構建信息技術理想課堂的一些策略。
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條件等,靈活而又恰當地選用,并善于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我常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任務驅動法、分層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自主探究學習法。
一、任務提出,引導活動
信息技術課教學大綱中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即知識及技能的傳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務為主。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主要宗旨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
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直接講解教學內容,而是把教學內容分解到精心設計的一系列任務中,通過讓學生自己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我會到學生中巡視,以便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作出相應的指導。我們在設置任務時不僅要考慮到內容的實際情況,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給每節課制定出切合實際的任務,使學生了解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學習,努力完成在本節課里教師預定的任務。還有要注意的就是任務要相互關聯,以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由于受家庭環境、生理素質、興趣愛好、主觀努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信息技術水平上也存在著差異,為解決這種差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教學實踐中采取了分層教學法,感到效果很好。所謂分層教學,就是根據大綱和教材要求,在一個班內針對不同基礎水平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不同層次教學目標,提出不同層次的學習要求,給予輔導,進行不同層次的檢測、評價,從而使各層學生分別在各自的起點上選擇不同的速度,獲取數量、層次不同的知識信息,較好地解決統一教學與學生差異性的矛盾。
我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學生分成三個層次,對于第一層次的學生放低起點,盡量通過多媒體電子教學軟件進行廣播演示教學,直觀展示操作,然后通過模仿示范,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第二層次的學生則通過嘗試探究,教師適時幫助,解決任務,盡可能使其主動學習,注重培養其學習能力,提高其學習主動性;對第三層次的學生,則通過自主探究學習,教師適時點撥,協助教師幫助同學,培養其運用知識的能力。我在設置任務時也注意分層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任務和要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際知識水平自行選其一進行操作練習。 這樣的分層提升練習,充分尊重了學生的接受程度,讓每一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任務,這樣基礎差一點的學生也到達了標點,樹立了自信,基礎好一點的學生也不會無所事事,游手好閑。
三、獨立思考,自主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作為教師,能恰如其分地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水到渠成地實施開放性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造和諧的情感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課堂教學逐漸走向高效。信息技術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指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使學生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所擔任的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的角色。教師的作用就是為學生提供一種有利于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和條件,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發展空間,讓他們盡可能創造性地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從而充分地展示自我。讓學生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同時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組織學生的學習,從而提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組內交流,合作溝通
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水平差異比較大,為了彌補這種現狀,信息技術教學通常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差異性問題,另一方面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
有效合理地建立學習小組,對我們駕馭課堂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我是通過給學生發放信息技術水平自我評估表,然后根據獲取學生的信息來初步分組的,將男生、女生、成績好的和電腦操作好的學生搭配開,使得各小組的實力比較均衡,再讓各小組成員民主推選出一名學習基礎好、組織能力強、說話流利的同學擔任組長。在學習時,請組長管理本小組的紀律,對學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為了更好地發揮合作效果,適當的時候我還會在各小組之間展開競賽。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使得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助,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
五、預設和生成,和諧統一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鮮活的過程,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豐富思想和情感的孩子,他們的差異性使課堂教學充滿了很大的變數,也隱含了更大的生成性,在課堂上會隨時發生一些讓人措手不及的事情,如果能夠正確而巧妙地處理這樣的問題,并將其轉化為課堂教學的新資源,就會讓信息技術課變得更加生動,更加豐富。
對一節課而言,預設體現對教學內容的尊重,是有序和高效教學的前提,生成體現對學生的尊重,是巧妙與智慧教學的關鍵。預設和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精彩的課堂。作為教師要想使得“預設”和“生成”的和諧統一,我個人認為要充分備課,彈性設計教學,多方面了解學生,盡力掌握學生的“現有起點”, 巧妙利用即時信息,為鼓勵動態生成保留足夠的余地,從而保障教學的有序性,誘發動態生成。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合塔學校)